? ? 從畢業到真正的走上教師這個工作崗位,從什么都不太懂到慢慢理解教書育人的真正含義,從以前的索取到現在的授予,無論從任何一個角度來思考,我正在慢慢的適應這份職業所應該承擔起來的責任。因為有你們這些可愛的學生和這份高尚的職業讓我的生活更加的充實,讓我不斷的內心不斷的成長。
? ? 真正的老師需要在教授知識的同時,帶給學生心靈的力量。那是一種讓孩子們眼睛閃亮、嘴角微笑的東西,“每天和上課的每個學生做一次眼神交流”是走入內心、擦拭塵埃的機會。即使再皮再淘的孩子,當你用真誠、溫暖、鼓勵的眼神凝視他,他都會不知不覺地安靜下來。教師的師德、情操、教學素質、能力及人格魅力等隱形教育的影響,是能做好教師本質工作的重要前提。用心走進學生心靈,以智取人,努力做到樂觀、寬容、感恩才是我所應該追求的,和學生用心去交流才是最好的方式。
? ? 那么該如何用心走進學生的心靈呢?
? ? 一、生活上的關心,使學生體會到愛心。
? ? 俗話說:“話是開心斧,情到自然開。”學生處于發展階段,極渴望自己能作為被關心的對象,又加之許多家庭條件差的學生,教師在生活上的關心無疑是雪中送炭,當天氣變冷時,及時督促學生加衣服,了解學生的狀況,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這樣學生能體會到教師的溫暖,在學習上更加勤奮,因為他們得到的不僅僅是教師物質上的幫助,更是精神上的賦予,他們體會到自己在教師心目中有一席之地,教師的關心使他們樹立了克服困難的決心,從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來。生活上的關心、物質上的幫助,甚至在很多情況下,你一句問寒問冷的話語就如一股暖流在滋潤著學生的心田,能給學生帶來和諧、溫暖。
? ? 二、輔導上的耐心,使學生樹立信心 。
? ? 學生在校,以學為主,他們的主要活動是學習,主要精力也應放在學習上,作為一名教師和輔導員應該對班上每一個學生的興趣,基礎、愛好,都應該做到心中有數,而我現在所欠缺的正是對學生真正意義上的了解。對心態好的學生,重思路點撥,再讓他們自己思考,對心態一般的學生,點撥思路后再根據其反應確定輔導重點,盡力幫助他們饒過或突破思維障礙,對心態不好的學生就要從基礎開始,分散難點,分解問題,特別注重輔導后進生是否聽懂,鼓勵不懂多問,教師一一耐心輔導,直到學生清楚明白為止,切不可操之過急。在教師輔導的同時還要給學生創造成功,用成功教育激勵學生,盡力發現學生的閃光點,給予表揚,使學生樹立信心,認識到自己的優點。
? ? 三、課外談心,和學生交心
? ? 學生是發展的獨特的工作對象,教師必須經常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與學生談心,通過學生的語言直接或間接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教師一次推心置腹的談心,一次信賴的目光,都有可能成為學生學習的動力。在課堂上,教師與學生之間無法做更進一步的交流,但教師的一次微笑,一次期待眼神,溫和的語言,學生都能從中有所感悟。而在課外活動中,就有更多的機會,應主動接近學生,以朋友的姿態和學生交談,共同挖掘生活中、學習中的問題,從而更全面深刻的了解他們的心理。而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也會把這項任務作為工作的重點,希望能使所有的學生都能夠健康快樂的成長。
? ? 四、教導誠心,使學生有恒心。
? ? 教育如果沒有情感,如同池塘里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成為池塘,沒有誠摯的愛,就沒有教育。教師對學生應以誠相待,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切不可不結合實際空口說教,要結合學生的特點,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特別是在學生犯錯誤時,教師不要一味責怪,應從造成的危害和影響等方面進行教育,用尊重學生的愛心、誠心換取學生的理解。使學生能主動承認錯誤,并改正錯誤,養成自律的良好習慣,逐漸達到持之以恒。
? ? ? 五、教育上精心,激發學生學習熱心。
? ? ? 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必須有一桶水”,(好像很多人提起過很多次了哦!嘿嘿!)這是千百年來社會、學校和家庭達成的共識。所以除了要有豐富的教學經驗以外,還應該具有較強的專業知識技能。課堂教學是師生合作的過程,所謂“師生合作”就是相互合作,相互滲透,相互配合。這就要求教師的授課應精心,促進學生學習熱心。心理學研究表明,當某一個人對某種事物發生濃厚的穩定的興趣時,他就能積極地思考,大膽的探索事物的實質,對事物的觀察也變得敏銳,邏輯記憶力也會加強,想象力也豐富,因此,教學上動腦子多用心,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前提條件。所以,教學上多為學生創設情景,創設實踐的機會,對學生的發展,教學效率的提高顯得尤為重要。我在教學中主要采用了以下方法:增補一些趣味比喻;舉實例突出與生活、社會的緊密聯系;講課時適當穿插一些與教學有關的小故事、科學設想等,用豐富多彩的教學手段從而培養學生積極的學科情感。
? ? 既然選擇了教師這份職業,就應該用心去做好每一件事情,哪怕是做的不夠完美,我也會盡力盡心去做好它,做到對得起自己的良心,這就夠了!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夠努力做到樂觀、寬容、感恩,這才是我所應該追求的!
來源:重慶理工大學 作者: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