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承恩的《西游記》,一直經久不衰,其引人入勝的唐僧師徒四人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終取到經書情節,廣為流傳,今兒個我們也來聊一聊《西游記》,只不過我們不聊他們一路如何斬妖除魔,視線落到個人最終歸宿,唐僧——旃檀功德佛,孫悟空——斗戰勝佛,豬悟能——凈壇使者,沙悟凈——金身羅漢。乍一看,四人都已功德完滿,可仔細一想,卻又有疑惑不解之處,為何同樣跋山涉水,風吹沙曬的四師徒,到最后只有唐僧和孫悟空成佛,而豬八戒和沙和尚不是呢?這樣對他們是否公平呢?
對于這個問題,我們反著來答,也就能順藤摸瓜答出為什么只有唐僧和孫悟空成佛。
在取經四人組里,唐僧是如來座下的大弟子——金禪子遭貶轉世,屬于天庭內定了的取經人員,而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和尚三個人呢?他們明面上唐僧的徒弟,保護他取得真經,實際上,他們都是戴罪之身,西天取經之路從某種意義上是他們的彌錯之行,在這過程里表現好了,之前的事就一筆勾銷。
可在這之前,有一個頭疼的問題,那就是這雖然是給他們的一個機會,可他們不一定就會接受。孫悟空當年就能大鬧天空,顯然是個桀驁不馴的主,哪怕給他壓了五百年,心氣還是高著的,要他低頭給人做徒弟,鞍前馬后,怕是不現實;豬八戒貪吃好色,又缺乏毅力,最初被貶下凡,似乎也沒有打算悔過和重新修煉,反而去當倒插門女婿了,要他風餐露宿,不近女色去長途跑腿,也是難事;至于沙和尚,雖然西經之路上他任勞任怨,但是在沒被收編到取經隊伍之前,他也是個不怕事的主,失手打碎王母的琉璃盞后被貶下凡,就到了流沙河興風作浪,吃人不吐骨頭,這樣一個人,要他去取經,想想都不敢置信。
可是,這個機會他們接受了,為什么呢?因為這個機會十分寶貴,怎么個寶貴法?試想,這三師弟,他們成為取經之路人選之前,孫悟空不用說,天上的神仙都恨的牙癢癢,豬八戒和沙和尚被貶了,卻都不思悔改,尤其是沙和尚,還吃人了,簡直是入了魔道。他們心里也很清楚,天上的菩薩目前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沒空收拾他們,然而,在這個時候,有一個取經機會,讓他們將功折過不說,完成之后,還能讓他們各自修成正果,為什么說是各自呢?因為他們每個人的果都不一樣,其實說白了就是每個人的得到的好處不一樣。對于豬八戒,果是“將功折罪,管叫你脫離災瘴”,對于沙和尚,果是“那時節功成免罪,復你本職”,對于孫悟空,果是“入我佛門,再修正果”。至此,我們大概也能猜到,到最后他們每個人的結果如何,豬八戒和沙和尚約莫是官復原職,而孫悟空也會謀個一官半職,至于唐僧,既然是內定,成佛是自然的。
不過,到了最后論功行賞之時,豬八戒沒有繼續做天蓬元帥,沙和尚也沒有做他的卷簾將軍,而是都變成了菩薩,這又是為什么呢?
其實很簡單,因為他們四個人取經路上表現優異,自然加賞,不過,由于具體到他們兩人身上時,八戒只是”挑擔有功“,沙僧只是”保護圣僧、登山牽馬有功”,遠遠不到封佛的境界,于是就退而求次,對他們二人最大限度封賞到菩薩。
說完了第一個問題,我們再來看,為什么唐僧和悟空最后成佛了呢?
唐僧是內定,而悟空,則全靠自己的修行,他的修行不僅僅是說一路上功勞最大,付出最多,而是從心底里被唐僧的佛心善念感化,成為了一個慈悲之人,他心中漸漸感受到,取經為的是什么?修成果業嗎?不是,是為了普度眾生,而這一點,豬八戒和沙和尚顯然沒有領悟到,口說無憑,在此簡單舉一例——《西游記》第七十八回,比丘憐子遣陰神,金殿識魔談道德,唐僧四人來到比丘國,而比丘國國王此時受妖女迷惑,想用著一千一百一十一個小兒的心肝做藥引子,煎湯服藥,妄想長生不老。面對此事,唐僧是骨軟筋麻,止不住腮邊淚墮,忽失聲叫道:“昏君,昏君!為你貪歡愛美,弄出病來,怎么屈傷這許多小兒性命!苦哉!苦哉!痛殺我也!”,而豬八戒和沙和尚呢?他們一個道:“師父,你是怎的起哩?專把別人棺材抬在自家家里哭!不要煩惱!常言道,君教臣死,臣不死不忠;父教子亡,子不亡不孝。他傷的是他的子民,與你何干!且來寬衣服睡覺,莫替古人耽憂。”另一個道::“師父且莫傷悲,等明早倒換關文,覿面與國王講過。如若不從,看他是怎么模樣的一個國丈。或恐那國丈是個妖精,欲吃人的心肝,故設此法,未可知也。”終究都帶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
而孫悟空呢?他不一樣,他先是安慰唐僧:“師父,你且睡覺,明日等老孫同你進朝,看國丈的好歹。”,然后又分析形式:“如若是人,只恐他走了旁門,不知正道,徒以采藥為真,待老孫將先天之要旨,化他皈正;若是妖邪,我把他拿住”,最后一句給了唐僧一粒定心丸:“與這國王看看,教他寬欲養身,斷不教他傷了那些孩童性命。”好一句,斷不教他傷了那些孩童性命,菩薩心腸,佛家慈悲盡在其中!《西游記》通讀下來,孫悟空從一開始的叛逆桀驁,到后來慈悲為懷,修出來的是一顆佛心,他依舊威風鼎鼎,卻懂得了正確的用自己能力去關心他人,這他人里,有他曾經心煩的師傅,更有這蕓蕓眾生。因此,如來到最后給他的判詞是,“喜汝隱惡揚善,在途中煉魔降怪有功,全終全始,加升大職正果,汝為斗戰勝佛。”
吳承恩筆下的師徒四人,論辛苦,走過的是一樣的路,可論佛心善念,最終領悟透徹的只有唐僧和悟空,這也是為什么,他們最后成佛,而其余兩人為菩薩的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