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拿起手機,新消息是高中同學聚會通知,盯了半晌,才恍然發覺,距離高中畢業已經近10年。
這10年里的聚會,我只出現過一次,還是剛讀大一的時候。只記得當年在母校門前聚齊后,我還未來得及一 一打量昔日的同學,大家便匆匆趕往一個酒店,隨著一個個包間,一個個落座,剩下的多半是觥籌交錯了。
如今10年過去了,對于昔日不熟的同窗,或許我早已成了路人甲;對于略熟悉的朋友,也多半停留在了朋友圈的朋友罷了。
10年里,大家分走不同的道路,讀了不同的專業,而后又從事不同的職業,身處不同的環境,經歷不同的故事,性格、三觀也早已迥異,又如何能夠期待把酒言歡,交心交底呢?!最后,多半也就是彼此寒暄,裝裝逼格,討論下房子、車子、孩子,最后揮手告別,各自珍重。
我懼怕這樣的相顧無言,所以寧愿回避?;乇苤泵娆F實的無言,或許也是為了留住記憶的美好。
2.
曾經在很長一段時間,我悵然于失去一些曾經關系不錯的朋友。讀書的時候,一起吃飯,一起跑步,一起逛街,一起自習,美好的回憶里仍記得他們的歡聲笑語,后來,隨著升學工作,換城市,漸漸斷了聯系,或者不常聯系。我甚至一度懷疑自己是不是不懂得維持友情,又或者太不主動。
后來,漸漸發現,這或許不是自己的問題。
學到博弈論的時候,有談及一次博弈和多次博弈對于合作的影響。其中,長期合作是基于雙方意愿多次博弈的過程。友情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在這漫長的時間里,“氣味相投”的大多愿意主動相交,多次博弈便自然而然的產生了。友情也如同愛情,一廂情愿多半無疾而終,知己好友須是“彼此吸引”。
或許,時間已經幫我們做了篩選,留下的,好好珍惜;失去的,存于記憶吧。
3.
如今,我們漸漸成熟,過上了自己喜歡的生活。
選擇穩定事少離家近的同學,多半無法理解北上廣深上班族的苦逼;選擇早早結婚生娃的同學,或許也不懂大齡未婚青年的事業生活兩難抉擇。
明白過往已經過去,坦然接受便好。
即便我們不再聯系,我依然記得我們一起摘過的海棠,撿過的黃葉,聽過的歌曲,嘗過的美食,走過的街道。
愿我們都如曾國藩老先生所言:
未來不迎,當時不雜,過往不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