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很高興有機會和大家分享有關RIE課程的相關點滴。
一、我為什么探索幼兒教育?
我們越去了解孩子,越會有大量的問題想要弄清楚,同時一邊驚嘆人類實在太神奇了。
孩子怎樣從只會躺著、抱著都擔心弄疼他的狀態,一點點學會三翻六坐七滾八爬九立十二走的?
孩子又是怎樣從咿咿呀呀的發出聲音,到能理解我們語言后面的意思,還能控制自己的口腔肌肉發出我們語系中所代表的詞匯的?
孩子什么時候對我的笑回報以笑,為什么幾乎所有成人見到孩子都本能的會笑著想要逗逗孩子,和孩子互動一會兒?
孩子的自我意識是什么時候形成的,是否在某個特殊時刻,孩子的自我意識如電影《2001漫游太空》一樣,意識是突然出現了?
孩子是如何一步步從懵懂無知的一個嬰兒,變為一個有獨立意識,能自我學習思考、自我升級持續改變自己的人;這個過程中有哪些因素影響著孩子的發展?我們又可以怎樣幫助孩子呢?
這些也正是人工智能領域所研究的熱點問題。而一個三四歲孩子學習到的,現在最先進的機器人也難以做到。這樣的話題,實在是太有吸引力了。
所以,如果問,我為什么一直在這個行業,在這領域持續做下去?——那是因為,一講教育,我就興奮,我就熱血沸騰。
對我個人的意義而言:
1、極大的滿足我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借助研究孩子發展的過程,來了解自己是受那些影響而成為現在的自己的;如果要改變,有哪些影響因子;可改變的是哪部分,較難改變的是什么,以及為什么?
2、孩子是我的參照點,是我成長中的一面鏡子。因為孩子,我會時刻提醒自己,我希望自己如何活著。我希望自己生活的狀態和體悟,能吸引到孩子,讓孩子感覺到,我們把它帶到這個可以如此的好玩精彩的世界是多么有意思!
3、喬幫主用蘋果改變世界,我企圖通過傳播時間美好的教育來改變世界。干著自己喜歡的事,還能憑借這份事創造些價值,幫助到有共同需求的人,嘿嘿,多好的事~~
對他人的意義而言,教育的意義和價值很大:
用經濟學和投資的思維來想幼兒教育這件事,就知道這是一筆回報比很高的投資。
我見過太多為孩子努力賺錢的父母,到頭因為孩子教育的疏忽,弄得家里雞犬不寧。除了器質性或遺傳性的疾病,大部分的心理和社會適應問題,都是教育出的問題。尤其是家庭教育——有專門和家人對著干而陷入人生黑暗旋渦的的,得抑郁癥、狂躁癥、精神分裂癥,嚴重的到跳樓自殺的。豆瓣上【父母皆禍害】的討論組一直很熱。
也正因為過往的教育出問題了,現在輪到80后90后為人父為人母了,有很強的意識和熱情去學習如何做父母。且不說教育方法和效果如何,單論重視教育程度,愿意為教育投入精力,中國父母一定是排名靠前的。否極泰來,這是好事。
從兒童發展的重要性來說:
在教育中,心理基礎的形成,也就是生命中的前三年,性格秉性、行為習慣、互動模式的基本面就形成了。而人類心智的發展對早期形成的心智模式,有較強的路徑依賴;
人的大腦是可塑的,要調整要改變也是可以的,但真的會比較難,這一點,我們自己的成長經驗深有體會。古人說到【稟性難移】,在現代社會變化也不是很大。
所以,作為父母,沒有理由不學習幼兒教育,沒有理由生養了孩子而不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應該給孩子準備些什么,應該提供什么環境給到孩子,都是要思考的問題。
那如何學習呢?
我最常用的,觸手可及,也最有效的兩條路徑:一是自己找資料看書,二是走出去參加系統性的培訓學習。當我一旦評估某件事情對我意義非凡,很重要好的時候,我就愿意為自己的投資付費。也許眼前看到的,是花掉幾千上萬元(心理和教育類的課程普遍價格),但節省出繞圈圈的時間,減少掉進教育路上的誤區和陷阱,是相當值得的,因為這都是投資。
——說句題外話,上完RIE課程以后,同學討論說,懂得孩子之后,少給孩子買傷害性的玩具,少報名對成長有破壞性的早教班,節省出來的錢,就可以用來上好幾次這個課程了。哈哈~~
所以,如果你準備去學習的時候,一定要想清楚,你為什么來學習。這件事情對你而言,真的重要嗎?有多重要,重要到你愿意投資多少時間精力甚至金錢到其中。
二、我為什么學習RIE課程.
能學習這個課程,還是要感謝米來未來的董事長邢子凱。是她極力從美國引入這樣的課程,并向我推薦,我才有機會接觸到RIE課程。
她說,自己學習過RIE理念之后,未來30年的理想就是傳播這樣的教育,就要成為像創始人瑪格達*格伯那樣的人。你一定要來聽這個課程。
我想,這是什么樣的課程如此觸動到她了?這樣的教育,核心特質是什么?在追求的是什么?創始人又是怎樣做教育的?我很好奇。
很多時候,只要我們心中一直在提問題,在思考,醞釀著,哪怕暫時找不到答案。但答案也在來的路上,離我們不遠了;只是,你是否愿意一直追尋下去,一探究竟。
有時候,哪怕在對課程不是很了解,但因為對靠譜朋友相信,省去了自己摸索的比較的成本,這樣的推薦,是很值得去嘗試的。
世界就是這樣眷顧我們,將禮物送到我們面前,我們只需要識別,以及選擇是否接受。
我是2016年1月8日~16日期間上的培訓課程,由Deborah老師帶導。很榮幸,我是全球第三位報名學習RIE課程的男士。第二位是和我同班的李興同學,找時間邀請他也寫寫課后感言。課堂結束的時候,李興征詢老師同意,是否可以將自己孩子的英文名改為“RIE”。
三、RIE課程到底怎么樣?
我在幼兒園工作過三年,在幼兒園作為老師身份、和孩子每天至少8小時的待在一起有半年的時間。耳濡目染加親身實踐,對2.5~6歲的常見類型的孩子都見過,對理解孩子,對如何幫助孩子的這個教育系統,我深深的知道有多么不容易。不說管理,不說商業化的事,只談教育,其關鍵點是什么,我的排序是這樣的
首先,基礎是理念。
如果理念偏了,或者理念不清晰,是混亂的、模糊的,只是在一些概念上繞圈圈,再怎么教育,都是亂的。和再多的孩子待在一起,做再長時間的教育,還是混沌無明的。理念就包含對教育的目標和方法論的明確,方向和框架是有的。這條線理清楚了,說明做教育的人,頭腦是清楚的。
其次,是實踐經驗。
是否有過大量的觀察研究,有過和孩子在一起的、真切的、最直接的經驗。教育雖然是有基本共性和規律的,但因為孩子的特質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成長經歷不同,遇到問題的實際場景的不同,與孩子的互動差一點點,也是差之毫厘謬以千里的。——所謂教育,關乎人心。“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教育實在是一件很精細微妙的事。大量的實踐,至少讓我們有條件去調整和掌握理念之外的細節和事實;而后能基于這些事實去完善理念,理念再指導我們如何幫助其他更多的孩子。
再就是老師。
理念也好,經驗也好,都是通過人來傳達給孩子的。而在一個系統中,同樣的理念和經驗,不同的人,傳遞出來的狀態是相差很大的。老師本身展現出來的狀態如何,是評估他所倡導理念最顯性因子。
基于這些理解,我會去評估一個課程和老師的水平。對于由Deborah老師帶領的RIE的課程,10分是滿分的話,我打9分。
課后,我發了一段朋友圈,供大家參考:
《這是少數人追隨的教育》第二部分,說說以下幾個內容。
四、RIE課程內容有哪些?
五、我的實踐反饋。
六、接下來我準備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