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總是有小伙伴問我:“你剛畢業的時候,是怎么跨專業找到新媒體文字編輯工作的?”
emmmm......這是一個曲折跌宕錯綜復雜的故事,顯然一兩句話說不完吶。
既然大家都這么感興趣的話,那我就詳細詳細解答一下吧。
-1-
話說我大三那一年,看著身邊的朋友一個又一個走了,隔壁寢室一個又一個空了,同學們都穿得人模狗樣去應聘了,專升本的也都去上課了,我心里很是焦慮。
內心的小人兒在打架:
A:“哎呀,人家都去工作了你怎么不去!逃避社會的辣雞玩意兒!”
B:“你懂什么,我不要為五斗米折腰,我可是社會主義接班人,要為理想而奮斗!”
說到理想,當時我已經專注寫作一年了,一心看書寫作看書寫作。室友都說我走火入魔了。
然而我還是經常被退稿,這我就不能忍了。
可能我真的不適合這一行?不不不,我才22歲我不能這么沒志氣。
但當時長篇和短篇都試過了,我更適合寫短篇。
只是之前太多功夫下在長篇上,導致畢業之際,短篇小說的水平很一般,火候還不到。
那還能怎樣?除了長篇就是短篇咯?莫不成還想再試試中篇和微小說?
不,真的來不及了,已經4月份了,再過兩個月就畢業了。
-2-
失眠的一個晚上,室友們都睡了。
我一個人爬出被窩,頓覺人生無望,雙腳發軟,艱難地扶著冰冷的墻,看走廊盡頭的玻璃窗外一片漆黑。
兩個月的時間,我能做什么?我的未來是什么樣的,真的就像我想象中那樣嗎?
多少人一生放棄理想,選擇面對現實,我會那么幸運,被理想選中嗎?
我不知道,大腦一片混亂。
為了振作起來,就問了自己兩個問題。
“你真的喜歡寫作嗎?就算一無所有,也要寫嗎?”
是。
“為了讓父母家人朋友不對你失望,你能去做一份你滿意而體面的工作嗎?哪怕不是你想象的那樣?!?/p>
能。
問完這兩個問題,我感覺好多了,一下子就有了睡意,一夜無夢。
心里有個聲音一直在腦海里盤旋,來自獨木舟說過的——
“甘愿忍受眼下的痛苦,是因為我們知道,將來必會因此而獲得?!?/b>
-3-
畢業就當寫作者顯然不太現實,不會有那么多的天之驕子。
但是我的定位好像一直很不明確,也沒有能拿得出手的殺手锏。
什么都會一點,什么都不精。聽憑直覺,不問理性。
認清了這一點,我如釋重負,我想,我知道該怎么做了。
兩個月,說起來也很長。
第一個月,我下載了豆瓣簡書知乎,關注了100多個微信公眾號。
經過一個月的研究,我才明白新媒體是怎么一回事,也很懊悔知道的太晚了。
看了很多微信公眾號的文章,我有一種茅塞頓開的感覺。
文章寫得多了,分析構架和成分的能力也比較強。
經過分析,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這些文章并不難寫,假以時日,我也可以寫出來。
比寫小說容易+受眾面更廣,是我對公號文的第一印象。
第二個月,我把目標鎖定在微信公眾號上。
如果真的要找相關工作,我面前兩個困難。一不是中文系,二不是本科生。
權衡之后,我決定先入行再說,其次考慮報酬。
如果先找本專業對口工作,以后再想轉行就難了。不如開頭難一點,讓我自己直接畢業就入行。
顯然,要求不太高、對寫作水平和技術的也不苛刻的“文字編輯”一職,比較適合當時的我。
門檻低,比較容易入門。
我第一個月的時間,全部用來攻克“如何制作簡歷”“如何跟面試官對話”了。
這兩個我是在知乎和簡書學的,也看了幾本相關電子書。
這個步驟很重要,因為這是建立信心的環節。當你真的去面試了,是完全不怵的。
人在心里沒底的時候,大多會默認自己的失敗。面對機會,放棄治療。
而在有信心的時候,腦子更靈活,更容易發現機會,死死咬住機會。
-4-
經歷了兩個月的準備,我從6月初開始找工作。
第一步:通過什么工具找工作?
經過綜合評定,也問過一些前輩的意見之后,我選定了一款較為靠譜的app。
在app內,搜索“文字編輯”“新媒體運營”相關的崗位,會刷新出很多的公司。
點進去之后,我們會看到公司的很多條件。
一方面是他能提供什么,一方面是他對這個崗位的要求是什么。
這時候,把一些你感興趣的公司收藏一下。
第二步:根據你看中的公司制作簡歷。
根據你感興趣的公司,打開電腦里的模板,開始制作簡歷。
基本信息欄不用我多說了,填就行了,郵箱盡量163不要QQ。
簡歷從基本信息下面的開始講。
求職意向一欄,統一寫:新媒體運行、文字編輯、內容運營、文案策劃。
前三者證明你對這一行有基本認知,職業生涯規劃明確,后一個證明你接手公號之后可以寫廣告。
在應聘不同公司的時候,使用不同的簡歷,對號入座,有的放矢。
比如,他的要求是“自我驅動型人格”——
你就在個人優勢一欄寫:自我驅動型人格,能主動找選題、找素材。
前一句相當于套公式,后一句就是你針對前面的“公式”,能做到的具體事情。
還有幾點在你的簡歷里必須有體現——
有語言組織功底,思維邏輯強(后面加文學獲獎作品)
善于捕捉熱點新聞(粉絲多的,可以寫上在什么平臺擁有多少粉絲)
簡歷按各個公司的需求寫,他需要什么技能,你就包裝一下自己,把這個作為優勢寫上面。
很幸運的是,我應聘的第一個公司就成功了。
可能你會問:“你為什么不多看幾個公司呢?萬一后面的更好呢?”
不看了不看了,一是對老板印象很好,跟老板聊得很投緣。
當時覺得他一點都沒有我印象里的“油膩老板”的刻板印象,雖然看起來很憔悴,但是覺得他保養得好好!
后來才知道,原來他比我小一歲
二是,老板當時說,公司宿舍還剩一個位置,你愿意來工作的話,明天就可以搬進來。
我當時還住在學校里,打好幾個小時的車去應聘的,送上門的免費住宿,不要白不要。
這里面就提醒大家,考量一下待遇,合適的話盡快上崗。
?
這樣就可以盡快學習,盡快上升,盡快達到自己的要求,不要拖,不要猶豫,能早一天是一天。
職業生涯,拖不得。
另外,簡歷是需要標注重點的,提供一個我應聘WYN簽約作者時的的“技能欄”。
-5-
說完個人優勢,再來說說需要掌握的技能。
公號運營的最基礎的,就是微信公眾號后臺的操作。
不熟悉的,可以注冊一個公號,或者借一個朋友的公號,好好熟悉一下。
自己有公號的,或者剛畢業的學生參與過學校公號的運營,應聘時會有加分。
百度或者知乎找一下“如何開白名單”“如何找配圖”這些基本問題,就需要你“課后”多用功了。
除了操作,最重要的就是排版,也就是編輯器的使用。
主流的有135編輯器和秀米編輯器,基本會這兩個就完全OK。
多模仿排版好的公號,試著制作一些簡潔大方的排版。切忌五顏六色,花里胡哨。
想跨行,總有不了解的東西,但這是你缺失的,必須一一認領、主動了解才行。
我所有最基礎的公號操作,都來自第一個公司。雖然我只待了半年,但真的學到了很多。
我剛入職的時候連編輯器是什么這個概念都不知道,基本都是同事教的。
如果早點知道,早點了解,上崗之后就會更得心應手了。
-6-
編輯和編輯也不一樣。
有的是做一些瑣碎的事,比如專門排版,回留言,還有一些需要讓你獨立完成推送。
我畢業后第一個公司就是需要寫推送的類型。
只有入了這一行,你才能夠更深入了解它。如果只是想跨專業,卻沒有邁出那一步,都只是徒勞。
以我自己做編輯的經驗來講,兩點特質必須要有——
1,模仿能力。
當你接手公司的公號時,把這個號之前的推送研究一下,無論是推送文章的風格,還是排版的風格,都要搞清楚。
是哲理還是毒雞湯?是文藝還是犀利,擅長于舉例子還是講故事?圖多還是文字多?
排版的話,行距字距頁邊距都是多少?配圖是漫畫還是風景?
先模仿,在最短時間內達到這個水平。
之后,再想著怎么超越這個水平。
2,高效。
新媒體行業最大的特點就是快,最怕的就是拖。
千萬別調靜音,隨時準備沖鋒陷陣,任何領導或者同事發給你的消息,或者在工作群里艾特到你,要以最快的速度回復“好的”“ok”“1”“收到”。
盡量不要發“行吧”“可以”“嗯”“哦”這種聽起來很勉強的回應。
無論是突然讓你重新排版還是突然派給你別的工作需要加班,盡量馬上有回應,馬上做完。
如有怨言,請做完工作之后再委婉地提出。
-7-
接下來談一談和面試官聊天。
我被面試官問過的問題:“說說你喜歡的公號有什么缺點?”和“如果讓你運營公司的公號,你會有哪些做的跟別人不一樣的地方?”
是不是一聽就是那種,沒有辦法張口就回答的問題?
提供一些回答的角度。
首先,在做準備工作的時候,你一定要真的去研究了一些公號。
我曾經就花了好長時間,研究過“十點讀書”“咪蒙”等,有寫過一個類似于分析報告的東西。
里面圍繞了選題、公號風格、語言特點、受眾人群、公眾的評價等多個方面分析過優劣。
所以,我希望你也是。
這個“分析報告”不要求你多么專業,只要能夠在一分鐘之內按照我以上給的點,口述出總結,就ok。
一定要多準備幾個公號的分析報告!后面講為什么。
最好找現象級大號,叫得出名字的,響當當、有爭議的。
如果你真的去研究過,就會不自覺地了解很多,包括細節,也不會懼怕這種問題。
我們要做到在面對面試官時,對這一行有真知灼見,而不是打腫臉充胖子。
“如果讓你運營公司的公號,你會有哪些做的跟別人不一樣的地方?”
這個問題考驗的是你是否了解公司的公號,而不是抱著“試一試也許就成功了呢”的玩笑心態。
第一,你要說一下,“別人”會怎么做,才能突出你做的哪里不同。
第二,你要真的了解公司的公號是什么風格,然后按照上面我給出的分析現象級大號的點,來分析一下你想應聘的公號。
找出不足,再談一談你想通過哪些具體的方法來彌補這個不足。
讓面試官一看就知道,你是目標明確,有備而來。
還有一些問題,比如面試官問你:“有寫過10w+嗎?怎么看待10w+?”
這個時候,就不是靦腆一笑攤手搖頭的時候了。
錯誤姿勢是,不要給自己找借口——
不是所有人都能寫出10w+的吧?
10w+那么容易寫的嗎?
沒有,寫不出來。
或者經歷造假,騙人之類的,都不可以。
吶,你可以這樣說——
雖然我沒寫過10w+(真實情況)
但我有信心以后可以寫出來(眼神堅定)
我有系統地研究過很多10w+的文章有什么要素(不是空口說白話)
到底為什么吸引人,是轉播性大還是打開率高,我都有仔細地分析過(具體的實際行動)
這時候你就給面試官挖了個坑,由被動變成主動,因為他接下來一定會問你:“哦?你研究了什么公號?成果是什么?”
這個時候,你就可以流利地背出你之前準備的其中一個公號的分析報告了。
現在知道為什么要多分析幾個公號了吧?
問題問來問去,回答都可以往“我足夠了解這個行業”“我足夠了解公司”上靠。
多弄幾個,有備無患。
-8-
接下來這些話很重要,希望你能認真思考。
你跨專業成為新媒體編輯,不是為了糊口,只是更貼近、更了解你喜歡的行業。
會關注我,一定是因為你有個寫做夢。
不要適應了工作之后,對喜歡的事情失去了斗志。
在做編輯的時候,尤其是一些體量比較大的號,你能接觸到很多能給你幫助和建議的人。
也能理解這個行業的不易,能夠規避很多不好的東西。
運氣更好一點,還能交到好朋友。這個圈子挺小的,互相幫襯也是常有的事。
還有其他問題的話,可以留言提問,我會整理出來給大家一個具體的建議,么么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