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成人學習的思考,在針對該個體自主角度的情緒處理外,在施教者與受教者之間的關系上,認知差異會是一個影響學習質量的關鍵點。
在學習是受教者主動發起的情況下,通常受教者對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能比較準確的表達,因為他會反復檢查自己的收獲并對此進行發問和解決。當然,不同人的學習力是有差異的,所以,盡管受教者主動,也是存在時間差異的。能準確找到問題點的受教者,學習速度會更快一些。然后通過反復的自我測試,會進一步加深和鞏固所學的知識,形成能力。
相對而言,以施教者為主動,而受教者相對被動的學習場景里,受教者不理解的地方通常只能通過測試后,施教者拿到反饋結果進行跟蹤學習。而這種方式正是90后以前的傳統學習教育方式,也就是說,我們都是在這樣的方式下成長起來的。這也就反映在了現在職場上的培訓學習困境。這也是現在企業不愿意在培訓上花費更多成本的原因之一。當然,依舊有很多的大企業,尤其是技術產品型企業非常重視內部培訓,不過,這些企業有一個特點:自己產品的銷售、交付都需要通過培訓才能轉化產值。也就是說,這些企業的培訓效果是可以比較直接的從業績中獲得。簡單總結得到,培訓效果實際上就是在對反饋結果進行評估。
綜合以上總結,學習反饋是檢查學習質量的核心。反饋,可以是課堂提問、作業提交、考試得分、實踐結果、工作業績(定量類)及工作評估(定性類)等。那么,我們不難發現,有一些反饋是相對主觀的,比如:提問、工作評估(定性類)等。這些剛好就是在成人學習的過程中最常見的幾種交流方式,一旦涉及交流,就必須談到溝通,一談溝通必然有雙方,兩個人就必然存在認知差異。而這個認知差異就會說影響成人學習的一個點。
我們常常聽到,“你連問題都問不清楚,我怎么能解答?”、“我其實也不知道我到底哪里不明白,反正就是沒記住學了啥?!鳖愃频脑捠鞘芙陶咦畲蟮睦Щ蟆獰o法準確描述自己的問題點。畢竟,成人所學的不再是單一的學科知識,將涉及很多的技術、管理、專業等知識。一個非財務專業人員可能被要求短期內全面掌握賬務基本知識,即,成人要面對的是陌生領域的快速學習,這更像嬰幼兒時期的學習,可我們已經忘記了那個時間的我們是如何打破這一個個陌生領域。所以,能準確提出問題是受教者首先需要具備的能力。
要提問就需要知道自己的問題點是什么,如何知道自己的問題點,這中間涉及到思維邏輯、語言組織與文化背景表達等多方面的能力。以下只簡單舉一些例子,后續再深入探討。
比如:思維邏輯。我們在遇到困難時,到底現在是什么不會,看起來很簡單,但實際會復雜很多。有這樣一個場景:我曾經的一個客戶在經過培訓后使用辦公軟件,在操作中遇到了困難。他描述自己在使用軟件時出現了bug。經過面對面溝通后發現,軟件沒有bug,是他沒有結合自己的工作流程,僅單一操作軟件,操作過程中少了一個操作步驟從而導致軟件無法開展下一步工作。經過輔導得到:1)他并不熟悉自己的工作流程;2)他并沒有意識到他使用的辦公軟件——辦公軟件的業務邏輯是來自于業務流程,即,他的工作流程。所以,他提出的是軟件存在bug而不是自己操作錯誤。那么,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需要他理解辦公軟件的邏輯來自工作流程,必須在熟悉工作流程的基礎上才能更好的操作軟件,而不是死記硬背軟件流程。其次需要他理解自己的工作流程。總結,邏輯看似簡答,但實際應用場景很復雜,不僅需要受教者自己的梳理,同時施教者的輔導分析也很重要。
比如:語言組織。我們在遇到困難時,通常會比較焦慮,這時,語言組織比較容易混亂。一旦說不準確就容易造成,問題問偏了或亂了。當出現多個問題時,這種情況就特別明顯。先問哪個,再問哪個?問題之間的邏輯關系如果不能先梳理,語言就會更混亂。所以,先把問題列出,然后找先后順序,是否存在包含或上下關系。問題梳理過程,語言的組織也就會邊等更準確。另外,用詞應該盡可能使用當前學習領域里的術語或相關語,避免造詞或方言(這就屬于文化背景表達范疇)。最后,網絡語氣詞盡快避免,容易造成問題表述錯亂,造成誤會。
最后,提問解答、反問跟蹤,學習反饋是一個雙選通道,即,是一個溝通過程,施教者、受教者都需要投入進行完成。所以,我們會發現,在一個學習過程中,我們其實需要調用的能力很多:觀察能力、記憶能力、理解能力、情緒處理能力、邏輯關系能力、溝通能力、表達能力、創造能力……也因此,我們才需要活到老學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