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兩個晚上,把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的《異類》讀完了,晚了幾天寫讀書筆記,差不多就忘記了。趁現在還記得一些核心的思想,趕緊記下來。
異類這本書,研究的是那些成功人士(本書中也稱為異類)的成功原因。總結來說,就是異類的成功,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單單靠個人的奮斗,更重要的還有其他因素,而這些其他的因素有一些是我們可以控制的,有一些純屬機遇,有一些是時代環境、家族傳承甚至民族特性。
下面憑自己的記憶,開始異類之旅。
引言
羅塞托之謎
羅塞托是美國的一個小鎮,奇怪的是,根據數據統計分析,羅塞托人的健康水平明顯高于普通美國人。什么心臟病呀,心血管病呀之類的,基本在60歲以下就沒有。
作者最終找到原因:
他們看到這里的人們如何走訪親友,如何在半路上停下來用意大利語拉家常,如何在院子里為家人做飯;他們了解到這里的不同姓氏如何拓展家族規模。這里有許多三代同堂的大家庭,長輩在家族中享有絕對權威。居民們都參加圣母圣衣堂的彌撒,教會在團結社會和安撫傷痛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在這個人口不到兩千的小鎮上,竟然存在 22個相互獨立的社會團體。這里的人們崇尚平等理念,富人不會浮夸炫耀,整個社會都愿意幫助失敗者走出困境。
最終作者得出一個結論是:
要理解人們所處的文化背景,要考慮他們的家庭和朋友狀況,要追蹤其家族淵源。人們必須認識到,人類棲身其中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對人的發展發揮著不可磨滅的作用。
我得到的收獲是:
有一個好的家庭關系,人際關系;樂于交流,分享的人普遍來說是比較健康長壽的。家庭、家族的文化傳承對人的影響至深。
第一部分 機遇
馬太效應
“凡是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余;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馬太效應,來自《新約·馬太福音》
現象1:
調查發現,冰球運動員80%以上居然都是在1月到5月份的(這個數據我記得不太清,但不影響最終的結論),只有少部分是6月份之后的,11、12月份幾乎沒有。人們把1月份出生和12月份出生的小孩,放到一個組里面去培訓。于是那些有幾個月優勢的小孩,在早期就比那些小幾個月的小孩多了那么點優勢。然后由于早期展示了優勢,于是教練會著重訓練,優勢就這么一步步擴大了。
現象2:
美國的比爾·喬伊是著名的計算機科學家,貢獻包括TCP/IP、vi、NFS和C shell,創立了Sun公司。他的成功,除了他自己的聰明、努力之外,還有一系列的機遇鏈:他有幸考入計算機學科領跑者密歇根大學;有幸第一批使用分時系統,而不是鍵盤打孔機;又恰巧密歇根大學的機房管理系統有漏洞,他得以想學多長時間就學多長時間;而因為計算機中心 24小時開放,他又得以夜以繼日地工作;他獲得了充分時間練習編程,所以當改造 UNIX系統項目開始的時候,他順理成章地進入項目組。比爾·喬伊的確聰明絕頂,他也熱愛學習,這是他成功的一大因素。但是在他成為專家以前,他首先依靠運氣獲得了成為專家的機會。
結論:
- 只比最初所在球隊的隊友好一點點,然而這微小的優勢帶來的機遇,擴大了他和那些隊友之間的差距,隨后差距與機會交替發揮作用,微小的差距被越拉越大——最終被選中的隊員成了真正出眾的天才。由此可以看出,天才并非一開始就表現出眾,一開始他只是比別人優秀那么一點點。
- 那些最終變得卓爾不群的人看似完全依靠個人奮斗,其實不然。事實上,他們一直得益于某些隱蔽的先天優勢,或是非凡的機緣,抑或某一文化的特殊優勢;這使得他們學得快,干得多,以普通人難以企及的方式認知世界。
天才之憂
智力因素僅在某種程度上發揮作用,那么超越這一程度,智力發揮不了作用的時候,另外一些因素就開始發揮作用了。這又有點像打籃球:一旦你的身高足夠高,人們就開始關注你的速度、球感、靈活性,以及球技和投籃準確性了。 —— 智力門檻效應
有的天才最終獲得了非凡的成就,也有的天才因為種種原因,最終泯然眾人。這里面最重要的原因是家教。
蘭根是一個絕頂聰明的人,據說愛因斯坦的智商是150,而蘭根是194。但是蘭根在求學、任教、工作中并沒有取得很大的成就。作者認為,他的與人交流的能力,實踐的能力很有限,這主要是因為蘭根是家庭有關心。他父親酗酒,后來掛了,母親改嫁過兩次,他有幾個同母異父的弟弟妹妹。
作者提出一個概念,實踐智力。
實踐智力”( Practical Intelligence)。包括“知道該向什么人說什么話,該在什么時候說,怎樣說才能達到最好效果”。這種技能更像是一種程序化概念:知道如何做某事,而不需要知道為什么知道,也不需要解釋為什么。準確地說,這是一種與智商測試所考查的邏輯分析能力完全不同的能力。用技術術語來說,就是普通智力與實踐智力“相互垂直”:一方存在不代表另一方也存在。你可能有很高的邏輯分析能力,卻缺乏實踐智力,也有可能有很高的實踐智力卻沒什么邏輯分析能力,或者這兩種能力都很強。
如何培養這種實踐智力呢,書中舉了幾個例子,下面我貼出來:
- “家境富裕的父母總是讓孩子一刻也不能閑著,讓孩子穿梭于各項活動之間,并聽取孩子對老師、教練或是隊友的評價。拉里奧跟蹤的一個富裕家庭的孩子夏天參加了一支棒球隊、兩支足球隊、一支游泳隊,還有一支籃球隊,并且同時在管弦樂隊和鋼琴班學習。而在窮人家的孩子的生活中完全沒有這種緊張的時間安排,他們的活動不會是每周兩次足球訓練,而是和親戚或者鄰居的孩子在外面玩耍。藍領父母們認為孩子們的活動是成人世界之外的活動,無足輕重。一個來自藍領家庭的女孩——卡蒂·布林德爾——參加了一個唱詩班,但她是自己報的名,并且是自己走著去唱詩班上課”
- "亞歷克斯具有這些能力是因為,從他的孩童時代開始,父母對他就事無巨細,言傳身教,讓他明白社會中的游戲規則,并鼓勵他去實踐,即便在去醫院的路上也不放過演練的機會。拉里奧認為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階級優勢。亞歷克斯比布林德爾更優越,因為亞歷克斯家境富裕,他能上更好的學校,同時他(這也許是最關鍵的區別)從小就被灌輸“權利”意識,而這種意識能使他在未來更好地適應社會。"
第二部分 文化傳承
我發現,人們時常以各種理由拒絕以文化差異這種更廣闊的背景來思考問題。這是種族文化觀念促成的結果:我們總是避免因為民族特性標簽而對個人產生先入為主的偏見。然而我們沒有意識到,人們的確深受種族文化的深刻影響。文化傳承是事件背后更強大的力量,它植入人性,影響長存。
稻田與數學
來自亞洲的學生,往往更加勤奮刻苦,而且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這個品質在其他國家都是很少見的,作者研究得出結論,是因為長期的農耕稻田文明的影響。千百年來在這些地方,貧窮的農民在稻田里堅持著每年 3 000小時的耕種,為了生存下去,他們的觀念就是:“一年忙到頭,吃穿不用愁。”
此外,亞洲,例如中國的語言中,關于數字的描述都是一個音節,且簡單明了,如1,2,3,4.11,12.而英語就不是這樣子。英國人學習數學還要多做一次轉換,所有中國人的數學能力,特別是心算能力特別強。這個跟文化有關系。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瑪麗塔之幸‘
作者調查了暑假對富裕家庭孩子和貧困家庭孩子的影響,結論如下:
小學一年級學生暑假過后的情況。富裕家庭的孩子 9月回到學校時,他們的閱讀成績提高了 15點;而同期貧困家庭的孩子閱讀成績下降了近 4個點。窮人家的孩子在學期中有可能比富裕家庭的孩子學得多,但在暑假期間,他們卻大大落后了。
窮人家的孩子閱讀成績只增加了 0. 26。也就是說,在閱讀方面,只要沒開學,窮人家的孩子就沒有任何長進。而富人家的孩子暑假期間閱讀成績躍升了 52. 49點。事實上,富裕家庭孩子與貧窮家庭孩子的差距主要是在非在校時間內形成的
我們看到了父母教育方式的差異的確造成了孩子們之間的差別,這個我們曾在克里斯托弗·蘭根的章節里提到過。回憶一下拉里奧博士研究的 9歲男孩兒小威廉的故事。小威廉的父母按照“協同培養”的原則教育孩子,帶他去博物館,在各類輔導課程中報名,參加學校的夏令營。他在家有很多書可以看,所以他不會覺得無聊。他的父母視孩子充分接觸社會為己任。因此暑假過后,小威廉的閱讀和數學成績大幅提高就不足為奇了。
以上就是關于《異類》這本書的一些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