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做事喜歡拖延,是否明知刷手機對頸椎不好,還擺脫不了誘惑......其實,這些都是缺乏自控力的體現。
《自控力》這本書講述了什么是自控力、如何提升自控力,建議大家讀一讀。
今天,小牛君摘抄了里面一些至理名言,結合現有認知分享給大家。
01
“人生有兩種痛苦:
一種是努力的痛苦,一種是后悔的痛苦”
在《自控力》一書中,凱利·麥格尼格爾教授指出:
所謂自控力,就是控制注意力、情緒和欲望的能力,它能幫助人沖破本能和欲望的阻礙,做出更關注長遠利益、更符合自己的根本需求的決定和行為。
可以簡單理解為,人的進步就如走階梯一樣。
只有運用自控力熬過最陡峭的節點、沖破最本能的欲望,才能走得更遠,否則永遠是原地踏步、自欺欺人。
昨天,公眾號后臺一位讀者留言寫道:“人只有不斷向好,才能靈魂挺拔。”
添加了聯系方式后,我傾聽了她的故事。
這是一位三十出頭的寶媽,很勵志的一位姐姐,她姓劉。
“這個世界從來就不是公平的,只有通過努力才可能擁有相對的公平。”
大學畢業后的她,因為學歷不錯,被分配到國企改制的一家單位。
工作之后,她才了解到,那里遠沒有想象中那么美好。
公司員工大致分兩種:一是編制員工,背景深厚,不用干活,永遠不會失業;另外一種就是臨時工,沒背景,干活多,拿錢少,升遷幾乎不存在。
員工的月工資基本是八千到一萬五、兩千到四千,想對懸殊的對比。
很不幸的是,她就是后者。
劉姐姐說,盡管自己當時是職場小白,但仍然感覺到,無論自己多忠誠、多努力,仍然在長遠發展的路上被“束了手腳”。
提拔、社保、年終獎,連想都別想。總之,照她的話說,就是“沒有任何公平可言。”
“那你為什么不立馬辭職呢?”我問她。
“唉,也怪我自己,當時認為公司名頭好聽,而且離家近,公司管得不嚴,比較自由......”
這樣的工作持續了一段時間,她終于意識到,再這么不求改變,不走出“舒適圈”,就違背了自己的初衷。
她醒悟了——寧可吃咬牙努力的痛苦,也不要吃后悔懊惱的痛苦。
她開始努力提高自己,想辦法活的更好,為了自己,為了家庭,更是為了自己的寶寶。
換了另外一家公司,除了努力做好工作外。
幾年間,她考取了一級建造師、企業中級培訓師,不斷追求進步。
從幾年前每月工資2200元、年收入兩萬,沒社保、沒年終獎,到目前年入30w+,享有首都的社保和公積金。
何嘗不是一種自我突破。
后來,她間接聽到前家公司和個別同事的現狀:
那些大部分工作時間逛淘寶、玩微信、看電影、聊天,沒有任何一技之長,僅靠拍馬、拉攏上位的同事基本被辭退,且沒有任何補償。
公司給出的理由是“破產重組”。
劉姐姐說的慷慨激昂,像是打了一場“勝仗”。
的確是“勝仗”,憑借自己的敏銳反應和咬牙堅持,她找到了正確的道路,取得了階段性的進步,何樂不為。
2
“在這個世界上,任何東西都代替不了堅持”
《自控力》一書中明確指出:在這個世界上,任何東西都代替不了堅持。
天賦代替不了,因為天賦很好但不成功的人比比皆是,教育代替不了,因為這個世界上受過良好教育但被遺棄的人隨處可見。
《曉松奇談》有一期講述日本料理,高曉松采訪了日本早乙女哲哉。
截止目前,他炸了2300萬天婦羅。
高曉松問他:“你覺得這50年長嗎?”
他說:“不長,一眨眼就過去了,我都沒覺得日本有什么變化。”
從對蝦的生活環境、捕撈工具、收獲時節、運輸距離的了解,一直到鮮蝦運到店內,在客人面前去殼、抻開、掛漿、下鍋,還要控制油溫、時間,讓蝦肉的口感都達到最佳。
以上的繁雜過程,遠遠不是我們想象的那般簡單。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這位全日本公認的天婦羅之神,這個愛笑的小老頭,在60年的堅持中,把天婦羅做成了藝術。
一直炸天婦羅到130歲,是他的目標。
在這個專業領域里,他說自己依然有探索研究的空間,還要有所提升。
選定自己的目標,傾注畢生的熱愛與堅持,把最簡單的事情做到極致,這大概就是最難得的初心。
在一個新媒體寫作社群里,我結識一位94年的文媒創業者。
他的文章寫得非常好,而且憑借內容創作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開設了一家新媒體公司,收入頗豐。
說實話,同為90后的我,很羨慕也很心急。
但羨慕沒用,向高手學習才有用。
有一次,和他約下午茶。
原本抱著放松聊天心態的我,沒想到人家卻是抱著電腦來的,絲毫不浪費一點時間。
仔細端詳人家的筆記本鍵盤上,我找到了差距。
他的鍵盤幾乎每個按鍵都磨花了,這損耗程度只不過是不到一年的成果。
而我的筆記本已經用了整整3年了,遠遠沒有那種“堅韌”的磨損程度。
“量”都沒有達到,憑什么想擁有別人的“質”?
沒有“人后”的努力,憑什么想擁有“人前”的風光?
美國作家安德斯·艾利克森,曾跟蹤調研過包括音樂、體育、數學、象棋等各個領域的高手,最終得出結論:
站在一個領域金字塔頂尖的高手,練習時間一定遠遠超越其他人。
所以,我更加相信:很多人努力的程度,壓根沒達到和別人拼天賦的地步。
堅持很難嗎?
我們覺得很難。
但按照這些榜樣所言,不難。
正如《自控力》寫的:你會會堅持下去的,只要不停地把一只腳放在另一只腳前面,你就能到達終點線了。
3
“你需要有一個規劃,幫你結束內心的掙扎”
睡前規劃千百條,醒來還是那一條;
忙時規劃學技能,閑時手機刷不停;
學習收藏一大堆,收藏以后積滿灰。
相信這是當代很多人的現狀。
想起網絡很火的一句話:曾夢想干翻這個世界,沒想到被這個世界干得服服帖帖的。
那么,我們該如何規劃好自己的人生?
一、我想成為什么樣的人?
先講一個最近很火的一個故事吧。
一個男人因為店主給的面比較少,為此跟店主起了爭執。
他要求退錢,店主不肯。這是鄰桌過來勸解雙方:沒多大個事,有啥吵的。
說著說著,這個男的突然坐下,捂住臉哭了。
店家嚇了一跳,不就一碗面嘛,哭個啥。
男人抽泣著說,我不是哭這個,我是哭自己都30多了,卻為了一碗面跟別人吵架。
其實,很多人都是這樣。對現實不滿,卻想不出辦法來解決。
這時,建議你先問自己一個問題:
5年or10年以后,想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
是想成為走到哪里都風光無限的咖位,走在行業前沿的焦點;還是想擁有自己的一間店,一家工作室;或是成為一名網文作家;又或者只想安穩下來,擁有一間不大的房子,享受清簡生活?
千萬別說:你只想要錢、要身份、要地位。因為這些不夠具體的夢想,基本都是空想。
你需要的,就是走出第一步——捕捉在你腦海中浮現出來的愿景。
可能是一些畫面,一些聲音,一種氛圍,一種成就感——將它們寫在紙上,作為主干。
然后,慢慢結合你的優點和長處,填充脈絡和骨架,慢慢靠近現實去完善,直至將它勾勒完整。
它,將成為你日后努力的方向。
二、我該如何做到?
第一步,只是幫助我們梳理內心真實的聲音和訴求。
后面,我們要把想法一步步落到到行動之中。
我們需要打開框架,盡可能地羅列出你所知道的、達成目標需要執行的步驟。
以網文作家為例,據我所知,你需要做的包括并不限于以下:
首先,找到合適風格的文學網站;
然后,注冊你的作者賬號等待審核;
接著,填寫書本信息并上傳三個樣章。
內容取得責編認可后,在接下來的時間里,至少2年內,要確保每個月更新30w字、不斷更。
同時,這30w字要兼顧文筆、結構、爽點、看點、萌點、痛點、笑點......
未必準確,只是基礎性參考。做到這些,才有可能走上網文作家的行列。
三、我要實現什么進度?
為什么有些人制訂了計劃,卻總是得不到落實,有些人卻可以一步步朝著計劃前進?
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計劃本身的「有效性」。
什么是有效的計劃呢?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我需要在什么時間點,達成什么樣的進度?
我們繼續舉剛才的例子:
比如,「我要寫一部小說」這不算嚴格意義計劃。
「我要在3個月內完成一部90萬字的小說,平均每周不少于70000字。」 就是一個初步的計劃。
「我要在半年內完成一部小說,前1個月用于構思和準備素材,后5個月專注寫作,平均每周不少于70000字,總字數不少于150萬字。發布之后,在3個月內獲得100個訂閱,總體評價中好評超過60%。」
這就是一個很完善的計劃了。
當然,一開始制訂的時候,要根據實際情況控制好強度,這樣才能對自己起到鞭策和激勵的作用。
寫在最后:
每一個成績都不是輕而易舉能取得的,每一點進步都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
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就是現在。
認真規劃好,才能解除內心的迷茫和掙扎。
你不是一個人在戰斗。
作者簡介:小牛君,已出版《生活很苦 但你要甜》,公眾號:成長思維筆記,歡迎來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