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推薦一本書 || 編號:[1725]
。。ISBN: 9787521736526
。。內容簡介。。
在翻開這本書之前,你所認為的感同身受是什么?
有位母親接到老師的電話,說她的孩子在學校和同學打架。孩子回家后對媽媽說:“我是打了同學,但是他先惹我的。老師狠狠罵了我,我知道錯了。媽媽,對不起。”母親安慰他說:“先動手打人就是你不對。你知道錯就好。下次不許再這樣了。”沒想到孩子委屈地哭著說:“媽媽你這樣不行,你應該要問問我為什么會打人啊。老師只會罵我,我已經覺得很難過了,媽媽要安慰我才對啊。是同學先惹我的,我忍了好久才打他。怎么連媽媽你也說我不對呢?”
這個故事的關鍵就是”共情“。
感同身受并不是簡單的同情,而是讓自己變成那個人,和他成為一個整體,去共享同一種體驗。這就是共情。我們往往只關注“事”,而忽略了“情”,當一個人的內在情緒沒有得到理解甚至被否定時,內心就會充滿痛苦,也沒有能力去解決問題。
本書作者鄭惠信是一位心理治療師、精神科醫師,她把30多年累積的助人經驗總結為三句充分表達共情的話,核心要點就是接納對方的情緒,準確描述對方的感受,給予反饋式而不是評判式的傾聽。如果能深刻了解這三句話的真正意義以及使用方式,我們將在自己的人生和與他人的關系中,邁向更好的階段。
。。作者簡介。。
本書作者鄭惠信是有著30多年資歷的心理治療師,精神科醫師,她曾和一萬多位來訪者進行交流和面對面的咨詢,幫助他們疏導心理問題。近15年來,她與社會上壓力較大的人群如公務員、企業高管、教師、青春期孩子的家長等暢談心事,也在那些無人關注的角落陪伴治愈著那些受創傷者。
作者曾協助家庭暴力受害者成立“真實的力量”社團,并發起團體心理治療,還為在雙龍汽車公司遭到惡意解雇的員工及其家屬成立了心理治療空間“Warak”。在韓國“世越號”沉船慘案發生后,她立刻遷居安山,成立“友鄰治療空間”,全力協助“世越號”遇難者家屬的心理治療。此外,她還與首爾市政府共同推進療愈計劃——“你我都需要母親”,向市民傳播共情的力量。
。。網評。。
#
學會尊重自己的感受,才是對自我最大的尊重。
#
不要動不動就反對對方,要多問問對方為什么會這么想,這么說?最主要的是要共情,共情占了此書極大部分。
#
理解和共情最核心的部分,就是明白一個人無論怎樣(產生什么樣的情緒、做出什么樣的行為,當然了,情緒永遠正確而行為不一定正確),一定有原因,一定有他的理由。“你一定有非那么做不可的原因”,當承認和試圖理解“為什么”的時候,第一反應就不會是否認、評判說教,或者把話題轉移到自己身上跟人家比。
#
簡而言之就是,如何恰到好處地運用共情以及共情那令人感同身受的力量。有些口語化,讀起來有點磨嘰……
#
大體上這類心理學方面的書都是大同小異,但書中確實有幾個不錯的觀點,好用也實用。
#
在內卷的當下,很多人都會容易不開心,容易否定自己。
心理學上說,沒有真正的負面情緒,只有未被了解的內在需求。
韓國作者鄭惠信有一本書《你是對的》,曾經獲得過韓國九大城市評選的年度好書。作者認為,所有的感受都是對的,當你認識到這一點,你就能照顧好自己和別人的心。
你是對的,做一個有力量、被需要的人,用三句話暖進人心。
鄰家的妹妹產后抑郁,每天都生活在痛苦當中,有一天她實在忍不住了,就去做了個心理咨詢,回來后感覺不錯,直到自己愛上了心理學,等孩子2歲的時候,她也考到了心理咨詢師資格證書。
有人說,孩子需要鼓勵,其實,成年人的世界,更需要鼓勵。
《你是對的》這本書的作者,曾有30多年的心理咨詢經驗。和1萬多名心理咨詢者面對面的交流,讓她明白一個道理。心理治療專家的出發點不同,對于咨詢者能提供到的幫助也不同。
作者在書中提到,任何人都有創傷,一個人無論怎么健康,都不可能24小時保持健康;即便是神經衰弱的人,也并非24小時都是神經衰弱的狀態。
對于需要治療的心理疾病患者來說,唯有在了解了患者的本質,導致他創傷的本質,然后再采取相對的治療措施的人,才是治療師。
不是每個持有醫生資格證的人,都可以被成為治療師的。
對于心理學來說,作者提到一個觀點,適用心理學。
適用心理學就像適用技術一樣,對待心理咨詢者是行之有效的心理解決辦法。
適用心理學,是根據心理學知識,人人都可以掌握的日常心理學小方法。作者舉了個例子。
我們沒有廚師證,難道代表我們不會做飯嗎?當然不是。
所以說,掌握一點心理學小知識,即便在生活中遇到一些問題,也可以自行解決。并不是所有的心理問題都需要專業的心理咨詢師的輔導。
生活中,我們心結郁悶,也會找朋友聊天,有的朋友特別擅長開解,和她溝通過后,原本覺得很傷心的事情,轉眼間便煙消云散了。
適用心理學的核心是共情,學會共情,或者你有一個可以共情的朋友,估計生活中很多的不開心就會很容易被治愈。
《你是對的》這本書的主要內容,作者也是希望每個人都能找到和自己的共情。
共情,還有界限區分。共情,有一種神奇的效果,當你站在對方的角度,來考慮對方的問題,可能對方的任何行動和選擇,你都能理解。
心理治療師,“家庭系統排列”創始人海靈格有一段筆者特別認同。
我允許別人如他所是
我允許,他會有這樣的所思所想
如此評判我,如此對待我
因為我知道
他本來就是這個樣子
在他那里,他是對的。
筆者有一個朋友,心胸豁達,對于社交關系,她處理的很好。筆者有一次問她原因,她說,如果你把所有人當作一個基本的人來看,那么他所做的一切都能理解。但是你要是把一些人貼上了關系的標簽,就很容易出現問題。
現在想來,這種認知,竟然和心理學大師的建議吻合。
“你永遠是對的”,是因為你所有的選擇都有理由。
如果我身處你的角色,可就會認為你所有的選擇都是對的。如果我愿意了解你所有選擇的背后原因,那么,我就會明白,你只是做了一個選擇而已。
人是社會動物,有社交的需要。也需要在社交中被肯定被接受。當然,我們同時也要學會自我接受,自我肯定。
一個內心強大的人,你很少看到他情緒失控,因為他允許所有事情的發生,也能接受所有事情的發生。
不同的只是對于事情發生后的處理方法。
《你是對的》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心理學書籍,還不如說是一本溝通類書籍。溝通是雙向的,個人向內,個人向外。
向內,是自己和自己對話,向外是自己和世界對話。
無論是哪種對話,都不要忘記,你,永遠都是對的。相信自己,快樂人生自己把握。
#
我允許別人如他所是。我允許,他會有這樣的所思所想,如此評判我,如此對待我。因為我知道,他本來就是這個樣子,在他那里,他是對的。——德 伯特 海格靈
。。關注朋朋 遇見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