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所以,一切都是童年的錯?》這本書,印象最深的還是開篇‘是什么決定了你在情感中的表現’。文中將依戀的類型分為四種:安全型、癡迷型、疏離-回避和恐懼-回避型。
安全型依戀被稱為“最健康”“最理想”的狀態。因為這種依戀類型的人,適度依賴伴侶,但又允許彼此有足夠的空間來探索世界。不害怕失去也不害怕承諾。
癡迷型,這個類型是我反思后覺得曾經是自己的類型。這種類型總是表現出“情感上的饑渴”,沒有安全感,對依賴和承諾有強烈的渴望。害怕失去對方,需要在關系中反復的強調被愛這件事情。典型的事情就是,如果打電話對方沒有接,就會不停的狂打。需要通過對方接電話來確認自己被重視,而不會顧及對方。
恐懼型,這種類型一方面擔心害怕被拒絕被拋棄,但是當感到這種恐懼的時候,不是直接的表達而是變得疏離和冷漠。于是,在親密關系中,容易進入戲劇化的大起大落,分分合合的關系中。比如給對方打電話,對方沒有接,她們也會像癡迷型的懷疑對方是不是不愛我了。但是她們會不動聲色甚至開始疏遠對方。而當伴侶回電話時會表現的很冷漠,即使對方問是否生氣,也會矢口否認。
疏離型,這種類型的人既不會向對方表達自己的情感,也害怕對方對自己產生情感上的依賴或向自己尋求情感慰藉。不擔心關系進展,更不擔心被拋棄。他們常被伴侶稱為不坦誠、難以親近,更容易陷入一種“假性親密關系”。對于伴侶不接電話覺得無所謂,不會懷疑對方不關心自己,但是會懷疑你以這種方法操控他,便再也不會主動聯系你。
知道了這幾種類型,對生活中的一些行為就不會再百思不得其解了。因為每個人都會有屬于自己的類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