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本書的時候,我想起了自己曾經拍下的一張照片。
這是一本薄薄的小書,一百多頁,七個小短篇。可我讀得很慢、很細,生怕讀得快了會錯過什么。上一本讓我這么細細品味的書是《布拉格小城畫像》,濃濃的油畫風,讀了一遍又一遍,明明只是白紙黑字,卻不知道怎么總是讀出如詩如畫的感覺。《海風中失落的血色饋贈》的畫風就更精致了,它是細膩的、溫柔的、優雅干凈的,這簡直是--唐卡。
麥克勞德很平靜地敘述著這一切,礦井、小鎮、海邊、礁石、總是滿口臟話的男人們,其實如果是從電視上看到這些,十有八九給人的第一印象是臟亂差,除了海和天。他并沒有掩蓋這一點,他的白描是真誠的,“黑黢黢的礦井、填滿煤粉的街道”,可不知為什么讀來卻并不覺得臟。他不告訴你森林,只是仔仔細細地給你描述了每一棵樹的每一個細節,這不會讓人覺得啰嗦。小鎮因被放大的細節而親切起來。
我很好奇這七個故事連起來是不是一場與宿命的對抗:《秋》講了割舍的故事,生活所迫,不得不賣掉陪伴父親多年的老馬,這個很快將要不堪重負的家庭也不希望看它痛苦地死去;《黑暗茫茫》講離家,少年不僅僅是從地理上逃離家鄉,更是恨不得從血液中榨出家鄉對他潛移默化的影響;和書名同題的《海風中失落的血色饋贈》中,失去雙親的少年格外地獨立勇敢,他的奶奶對“外面來的人”總抱有敵意——她的女兒被外面的世界所吸引,又死在了外面;第四和第五個故事講兩代人之間關于生活和追求的沖突;最后兩個故事中出現了死亡,勇敢的死和體面的死。像是要掙脫什么強硬的束縛,去爭取必須以死相搏才能到手的自由、生活、還是其他什么無法與外人道的自我。
故事里的父母們總是勢不兩立的,大多數情況下母親是收束的一方,她們現實冷酷、守舊刻板、有著強烈的保護欲,以家為大,這不是在說父親們就不顧家,他們當然是豪邁的冒險家,可家庭的羈絆無時不刻不在提醒他們:這一家子的生活可都拴在你身上了。他們不得不熄滅夢想,犧牲自己。家庭是愛的港灣,這愛都是淡淡的、透明的,溫吞水一般。愛得溫馨,也愛得霸道。當你要去觸碰可能的危險,想要殺出一片天地時,這個港灣是不會、也完全不可能跟著你出去漂泊的,于是用愛把你緊緊拴在家里,把你厚厚地包裹起來,以為這就是保護了你。其實你被裹得很不舒服,但這是父輩的犧牲換來的,為了不讓他們受到傷害,你不得不接受這種保護。
但總有幾顆心產生了一絲絲掙扎、反抗的氣息。這些勢不兩立更多時候不是表現在愛與被愛,而是個人與家庭,上一代與下一代,留在鎮子里坐井觀天還是掙脫井底飛向外面的世界。在《回鄉》里,父親告訴奶奶“因為某種原因我們不能繼續生活在一個宗族系統中了。我們想要見識我們自己之外、我們家庭之外的東西。我們只是想生活在二十世紀”,奶奶無法理解,“要是我不能按照自己的方式活著,那二十世紀跟我有啥關系啊”。
是啊,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方式,我為什么要像祖祖輩輩那樣坐在井底看別人在天上飛呢?
無論是愛與被愛,他們都很難過。留在井底的無時不刻不在為飛上天的家人擔心受怕,飛上天的不僅要承受生存的壓力,安撫家人的不解,有時候他們其實也是心慌的,畢竟走了一條沒有人走過的路,誰知道前方會遇見什么呢?誰知道自己會不會被打回井底呢?外面的有外面的生存法則,鎮子有鎮子的生存法則,誰也無法兼顧兩種生活,為了不被拋棄,他們只能忠于想要生存下去的世界的生存法則。上一代與下一代無法相互理解、包容,只能回避、遷就,這不會解決問題,這只是各自退開一步,不要再引發新一輪的爭執。
他們誰也永遠理解不了誰,永遠也不會達成共識,所能給出的最大的尊重,就是保持距離,互不干涉,讓親情的羈絆松一點兒、再松一點兒,好讓彼此能夠自由自在地活著。
是不是很殘酷?必須隔著距離,才能不被愛捂得窒息。都說理解萬歲,是的,能夠理解,就已經是至高無上的愛了。
可就是怎么也無法相互理解呀,保持距離,不給對方造成羈絆,就算是達成了一種和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