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十章作業:結合老子第十章,你是否對靈魂與肉體有了另外的認識,人生要“成功”,怎樣處理靈魂與肉體的關系?
? ? ? ?教育,請等等落下的靈魂
帶著對《道德經》第十章“載營魄抱一”的理解,回味著“靈魂”、“肉體”給我的感覺,回想著我讀過的一篇文章,它這樣寫道:
一個優秀的孩子,又會彈鋼琴、又會跳舞,還會畫畫,學習成績還好。長大了,讀初中了也是什么都會,每次考試前幾名,考上重點高中,高考又成為狀元或者前幾名,考上國外或者國內最好的大學。很多人都是這樣過來的。幾年以后讀研究生,再讀博士。你看,父母親也榮耀了,感覺我的孩子很優秀,不到45歲可能就是一個副處級干部了,不到50歲就是個正處級干部了。親戚朋友、同學、家人逢人便說我的孩子有出息。不到55歲他就進監獄里去了,父母親這個時候還流著一行老淚," ?我的孩子怎么會出現這個情況?!" ? 自己的子女剛好長大成人,進去肯定是有很多原因的。現在它已經成了普遍現象了,芮成鋼不就是嗎?
這樣的教育、這樣的結果是我們要的嗎?當年我們追求分數、琴棋書畫、那么多才干,最后走向芮成鋼這個道路,那我們就要思考了,教育的問題出在哪里?
我們的回答是:教育的核心問題不是出在我們的術、不是出在我們學生的能力、不是出在改革、不是出在技術層面,原來我們的教育缺乏靈魂的東西。我可以說這么一句話,中國的教育技術層面已經走得太快了,“靈魂”跟不上了。
是的,我們的“靈魂”已經跟不上了。因為我們把重點放在了“術”上,造成了本末倒置,造成了我們的軀體失去了精神的支持。我們把屬于我們生命成長的那個“道”丟掉了。所以,我們的生活,我們的存在,出現了很多讓我們意想不到的問題。為此,我們還是應該記住總理的話:“教育走得太快,請等等落下的靈魂。”
是啊,這么多年來,我們一直在奔跑,是在和時間賽跑,在和西方文化賽跑,而且是家長和孩子一起賽跑,并且還美其名曰,“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那么請問,我們孩子的起跑線在哪里?我們要往哪里跑?我們的孩子到底適合于什么樣的生存環境?這些困擾我們很久的問題,終于在追隨洪濤老師的過程中找到了答案。
回味著“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老師解釋得是那樣的通俗易懂而又富有哲理。營:靈魂,良心。魄:肉體,軀干。合在一起意思是:靈魂和肉體合在一起,能不分離嗎?或者說:靈魂還能支配身體的行動嗎?身體還能為靈魂服務嗎?是啊,我們的身體不要走得太快了,是該等等靈魂了。不然的話,我們的靈魂也許要離我們而去了。沒有靈魂的軀體,它只能是行尸走肉了。不是嗎?有多少人因此走向的死亡。
可是現在需要思考的是,我們要等的是什么樣的靈魂?在那高尚的、齷齪的靈魂中,我們所取哪端?
記得《大學》中有這么一句話:“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意思是:小人住在家里閑著沒事就會做壞事,沒有什么事是做不出的,看到品德高尚的人,卻又躲躲藏藏,企圖掩蓋他們所做的壞事,而裝出一付似乎做過好事的模樣,設法顯示自己的美德。
這樣的處事,這樣的琢磨,難道是我們要的嗎?如果我們擁有這樣的靈魂,那么我們就連身軀也變得齷齪了不是嗎?我想這不只是靈魂,這是災難,是不可避免的自然災害。我們不能眼睜睜地看著災害發生,我們需要的是培植良知的靈魂,培養有靈魂的的軀體。我們需要“滌除玄覽 ”,排除雜念,用無暇的虛空,去體察光明的大千世界。
“滌除”的靈魂,我想應該如《詩經》里所云: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
意思是:做國君的,要做到仁義;做臣子的,要做到恭敬;做子女的,要做到孝順;做父親的,要做到慈愛;與他人交往,要做到講信用。
為此,明代王陽明這樣說:“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的確,我們正是在這樣的文化指導下,實現著“載營魄抱一”。我們的文化是多么的玄妙啊!
而今,我們以及我們的孩子,還在守護這樣的文化嗎?這樣的文化,還能喚醒我們的良知嗎?我想這應該是我們教育者應該研究的課題。
曾記得柏拉圖說:“教育非他,乃心靈的轉向。”我所理解的轉向,一定是轉向愛、轉向善、轉向智慧。因為一個人的靈魂深處有愛、善、智慧這三樣東西,這個人今后差一點技術、差一點才能,又能差到哪里去呢?
人們都說,當下的教育的問題很多,那么問題出在哪里呢?我想核心問題一定不是出在我們的術,我們的教育技術可以說是十分優秀的,就連西方也望塵莫及了!但是它走的太快了,忘記了帶上“靈魂。因此我想說,我們要轉型,轉向開啟我們孩子的良知,帶著我們孩子的靈魂上路,這才是對孩子負責,對家庭負責,對民族負責,對未來負責。
為了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我們就應該思考給做“對”的教育,教給孩子做“對”的知識。這對的教育孔子早已給我們了。“文,行,忠,信” ;“禮、樂、射、御、書、數”,因材施教,包羅萬象。而對的知識,孔子他老人家也留給了我們。《詩》《書》《禮》《樂》《易》《春秋》,這些學問告訴我們:溫柔敦厚 ,詩教也 ; ?疏通知遠 ,書教也 ; ? 廣博易良 ,樂教也 ; ? 潔凈精微 ,易教也 ; ? 恭儉莊敬 ,禮教也 ; ? 屬詞比事 ,春秋教也 ?。用這樣的經典對孩子的靈魂進行啟蒙,那么孩子必然“溫柔敦厚 ,疏通知遠 ,廣博易良 ,潔凈精微 ,恭儉莊敬 ,屬詞比事 ”。這些開啟學生靈魂的學問,是他們成長,成才的根本,是愛、善、智慧的基礎。我相信用經典浸潤的孩子,他一定是健康的,身心和諧的,自然天成的。這樣,我們的孩子,即便考試成績差一點,也一定不會影響他們認識的格局,更不會影響他們的成長與幸福。
我非常欣慰我們的孩子能夠走進經典的世界,我也欣慰我們學校的家長也能走進經典。是經典告訴他們,“讀書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是經典引導他們:“非圣書 ,屏勿視 ,蔽聰明 ,壞心志”。“子孫雖愚 ,經書不可不讀”。是的,信手拈來的從容,都是厚積薄發的沉淀。如今《大學》《孝經》《論語》,短期內,我們的孩子都要包本背誦了。
有了經典教育的支撐,我們家校之間不再出現不可調和的矛盾,不再出現5+2=0的局面。我們不再擔心學生不懂"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總之一句話,我們不再擔心因為身體走得太快,而讓靈魂趕不上。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為此作為老師,作為家長,我們要塑造那驚艷時光的“有趣”靈魂 !我們要讓我們身體承載那“滌除玄覽”的清澈靈魂。我們要帶著我們的靈魂去經歷那一段又一段不同尋常的生命之旅 ? ; ? 我們要讓我們的生命去奏響那驚世駭俗的磅礴華章; ? 我們要創作一個又一個獨屬于我們的震驚世界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