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廣告引人留意,雪花純生贊助中國古建筑攝影大賽的廣告就是其中一個,不過我要說的不是廣告,而是廣告中的一句話,“匠心營造”,匠心對我來說比較容易理解,可是營造一詞我卻很難體會,總覺得與本該精準而冷酷的當代建筑格格不入。直到最近我才真的對營造這個詞有了新的認識。
建筑誕生于這個世界上離不開其功能性,人們為了遮風避雨而有了具象的家,為了集會而有了廣場和大廳,為了宗教活動而留下了當今看來無數的建筑瑰寶。我曾經以為偉大的建筑應該在于體量,技術和結構。直到讀了中村好文的建筑相關書籍,又因為他而讀了更多的建筑書籍,才頓悟到建筑的其他美。
中村好文一直執著于“家”這個概念中的建筑,看了他四五本書都是再講自己建了座住宅,自己幫別人建了一座住宅,自己去參觀其他建筑家設計的住宅。其中常常提到一個概念,就是住宅與其住宿者的磨合,這讓我不經意間感受到了營造這個概念。所有的建筑都因為居住者的接納與交流而美麗。中村好文有本書的第一篇就是安藤忠雄的名作,住吉長屋,這個設計初出江湖時爭議很大,其中與外界相通的中庭被質疑最大,因為下雨天去自己廚房也要打著傘,并且安藤也曾霸道又溫和的說過,“天冷了就加一件衣服,天熱了就脫一件衣服”可在中村采訪住戶之后,這一切的爭論似乎都沒有了意義。住戶適應了這樣的生活,并且轉化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人與建筑互相尊重與包容,最后得來身體的舒適和心靈的信賴。這又讓我想起曾經在夢想改造家里被青山周平改造過僅一年的房子就恢復到以前雜亂無章的狀態,撇開浪費了設計師的心血不說,住戶也毫無對設計本身的尊重,也許按照設計收納本身是有一點麻煩的,可是住戶全然放棄了這份容納。
曾經我最想從事的職業就是建筑設計師,可是卻因為幾分之差與國內一流建筑學府失之交臂。但是這卻沒有讓我一個已經是局外人的人放棄去了解建筑。有時候想想建筑設計師這個職業真是奇妙,明明是自我表達,卻偏偏要和使用者產生很深的聯系。如果是公共建筑倒還好,因為個人在公共建筑中幾乎不擁有自主權,因此也失去了互相對抗的權利。但是在住宅中,讓我產生一種住戶寄居在設計師的靈魂碎片中的感覺,若雙方都是高手,那其間便是趣味無窮。
而設計師對待自己的住宅時就更加玩味和天馬行空了。方寸土地可成天地,就是更加自我化的營造,真是建筑師在這個世界上擁有的一項莫大的特權,如果建筑有生命,那設計師就像與其溝通的巫師,時時獻祭,而我們這些人觸不到摸不到它的生命,它卻無處不在。
讀過的建筑書籍越多,就越要感慨自己身邊的建筑之丑。建筑本來應是自然,建筑,使用者三者的高度統一,然而快速發展的城市隔離了自然與建筑,忙碌的生活又隔離了建筑與我們。鋼筋混凝土箱子里淡而無味的裝修,浮華無用的陳設也許體現的是另一種人對建筑消極的影響。
而我們需要營造的又豈止建筑一樣,我們的生活,我們的感情,我們與工作,也都是對抗磨合選擇放棄的營造,從來沒有最完美只有最合適,你愿意用心對它,它才會展現出最好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