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愿與你交流,不是因為你笨,你窮,而是因為你的道德底線。
大學的室友,是校長辦公室那臺電腦隨機的算法產生的影響一個人四年的結果。在這個喜憂參半的分配算法中,把不同思想、價值觀的大學生隨機的湊到一起,總會有那么不如意,我們無需過于在意,無論怎樣生活還要繼續。
為了這個宿舍的和諧,剛剛進入宿舍的我們小心翼翼,慎言慎行,彼此包容。老師煞費苦心的講著宿舍共同考研的勵志故事。但是一切很難敵過時間的摧殘。我和我的宿舍也被裹挾進了這股泥石流。
當包容變成容忍,很多東西就變味了。
我在宿舍里,開始有選擇的交往,有選擇的交流。我會主動的避開一些人,一些話題,把自己稍微的孤立起來,我并不會是想傳遞一種消極的宿舍交往態度,只是想讓自己有更獨立的定位,而不是人云亦云,正所謂:合群就是墮落的開始。
我并沒有否定他們,只是建立在我的價值觀上的否認。
一個宿舍的全貌應該是這樣的:
A君總是在算計著自己的小錢, 他從不會在宿舍的公共支出中吃虧,慢慢的這種計較蔓延到非現金的區域,甚至突破了舍友能接受的底線。某日,A君把暖壺放在開水房,晚上回宿舍的時候順便大熱水,但是很不幸的是,被偷了。氣不過的他,直接順手拿了一個回來。到大四畢業,那個上面寫著“信電141 某某某”的暖壺還在宿舍角落里。宿舍里他最有錢,也最計較,但是和舍友很難交到心里去。
B君是公認的情商低。在大一的時候,也是一個學霸,但是他的存在一直在證明一個理論:一個人的情商和智商之和是恒定的。當他在大一的時候證明了這個觀點之后,就慢慢在大二遭到了大家的嫌棄。這其實是一個互相傷害的過程。大家慢慢在語言上針對他(僅僅在玩笑層面),而他的言語和低情商的行為也給大家帶來了不少的傷害。例如他有一個習慣,每次中午回宿舍都要大喊一句:某某我回來了。一直沒有弄懂他為什么要喊,但是他在這點小事上還是一直挺堅持不懈的。他轉專業走了,時間安排和舍友并不一樣,每次中午舍友休息的時候,他才剛剛回來(大約一點)于是,宿舍睡覺的都醒了。幾經教誨,也沒有什么作用,無奈之下,大家只好等他回宿舍再睡覺。
C君在宿舍是膠水。平時攪和這大家走到一塊兒。大家偶爾發生口角也是他站出來組織戰火的蔓延。大二的時候不知受了什么刺激,開始學習,用了一個學期就成了班里的學霸。學習上也能幫助到大家,為人有自己的帝鄉,漸漸得到了全宿舍的認可。算不上聰明,但是每個人都愿意接受他。
D君應該就是筆者這樣的孩子了。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最基本的道德底線,我們的行為處事都應該建立其上。這個道德底線,也成了我衡量人的標準,我與人交往的標準。這幾天,討論吵得很兇的北京主場的京罵現在現象的時候,看到了這么一句話:孩子看對錯,大人看利益。作為一個大學生,法律意義上我們已經成年,但是作為一個有擔當的人,我們應該還是站在一個孩子上去考慮道德上的問題。心中有個對錯的觀念,也應當作為我們的基本操守之一。
一個稍微有點情商的人,最差也會在一個不太和諧的宿舍中,選擇沉默。其實大家反而不太在乎你的出身,你的學習,你偶爾的壞習慣,大家慢慢都會學會包容。但是一個底線,便足以劃清你和舍友甚至朋友的界限。
(注:本文是所見所聞的描述,并非本人舍友,作者的舍友還是不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