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級狀態和主課
光陰似箭,學期教學周已近一半。
北歐神話,假期時計劃的三周時間,現在看無論如何是進行不完的,也不想講一半放下學期,于是計劃延期一周,總共四周時間,和孩子們一起共赴歐洲古老神秘的文化之旅。
和我們傳統的上古神話、三年級講的希伯來神話相比,北歐神話有非常獨特的魅力。這一周我們講了埃西爾神族在創造了世界之后,世界之樹、也是存在之樹伊格德拉修是怎樣的。奧丁如何在樹上倒掛九個日夜不吃不喝為自己獻祭,最終發現了魯尼文化,成為眾神之王。阿斯加德是怎樣的等等。講故事時孩子們最是沉浸,第二天回顧環節,存在之樹、奧丁飲圣泉都由小戲劇呈現,孩子們需要在規定時間內編排內容、設計道具與臺詞,并即興演出來。每次都會有討論,大家看到了哪些優點?小組自己總結如何做可以做得更好?孩子們很能說到點上。
除了戲劇,還有就故事內容設計問題,事后討論時孩子們說“設計得很好,有的問題還真把大家都難住了。”還有提取關鍵詞和繪畫的小組。任務設計和分組時和小組孩子們的特點還是契合的。但也有例外,比如對畫畫比較有感覺的孩子,卻因為小組其他同學的態度成了旁觀者,小組常常“做主”的孩子對畫畫并無太多的“靈感”,有限的時間內又沒有關鍵的主力,自然呈現不了應有的效果。有才能的孩子更積極主動,主導的孩子更懂得看到其他同學的特長,只有這樣才能形成合力完成任務。這些都是學習。下次會布置相同的任務給這個小組,看看是否有改變。
故事的文本文學性比較強,豐富的詞匯,或宏大或瑰麗,特別適合四年級孩子渴望運用“高級”一些的詞匯去表達。有時候會空出來關鍵的詞讓孩子們填寫,孩子們說的和故事原文的進行比較,讓孩子體會恰當貼切的詞語是怎樣的。在字詞“正確”的基礎上,也有了“恰切”的要求。寫作也與之密切關聯,孩子們現在仍然以流水賬為主,但是進步在于對日記書寫形成了習慣。跟隨《漢修先生》回答了十個問題、寫了十篇主題日記后,有一天沒什么新命題,布置作業時我說“那今天不寫日記了吧。”原本以為孩子們會歡呼,結果孩子們“啊?”的反應既令人出其不意,又心中暗喜,于是布置了自由日記,孩子們才“耶”地歡呼起來。又一天孩子們建議,寫首詩吧,好久沒寫詩了。雖然有孩子反對“我不喜歡寫詩。”仍然布置了仿寫《一朵野花》,結果孩子們寫的有的勵志、有的有點哀傷,有的令人忍俊不禁。分享之后總結“這些小詩雖然文字上不是特別的細致講究,可是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充滿想象,而且是用心寫的。”除了以上兩點,絕大部分孩子對分段更有意識,段落的清晰體現著孩子邏輯思維的發展。更多孩子在嘗試使用更豐富有表現力的詞語。
“寫作”不等同與“寫作文”,作文的形式和要求,未免有模式化的傾向。我們究竟要孩子達到什么樣的程度就算“會寫”文章?個人認為,首先寫東西心理上“不怕”。現在大部分孩子已經有這樣的特點,前些日子用字數下限給孩子做要求,一方面是孩子們針對有些孩子糊弄提出的建議,另一方面游學紀錄的確有那么多方面要寫。事實證明只要要求,孩子們是可以做到的,但每天的練筆都要用字數做要求,代價是孩子們會把練筆當作負擔,得不償失。有感而發時情不自禁時,寫一篇長的,日常短平快地練習著,就很好。其次,也就是基本的寫作要求,沒有錯別字,書寫規范工整,段落清晰,敘事和描寫有一定的次序。不僅有客觀描述,也要有個人情感感受。最后更高的要求,遣詞造句、謀篇布局、修辭手法、開頭結尾的藝術化。隨著閱讀的積累、思維的發展、對文字感悟的深入......就像家居軟裝,沒有止境。孩子們在路上。
奧丁以付出了一只右眼的代價飲了智慧之泉的泉水后成為智者中的智者。作為一位神,獲取智慧也需要付出慘烈的代價,這一點還挺世俗的,正如奧丁和三兄弟在巨人族中強搶民女成為妻子一樣,神不像希伯來神話中那樣的神圣與至高無上。這一點將在之后的故事中更鮮明地凸顯出來。如同孩子們更容易發現成人有這樣那樣的缺點,并不像小時候眼中那樣“完美”,放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孩子再接受這點更容易。既然如此,成人就可以放下包袱,輕裝上陣。
關于這點,整天和孩子們相處的老師再熟悉不過。周四早晨,在吹豎笛時有個孩子問我“老師,你的毛衣怎么了?”就在我納悶的時候,曉春老師上來說“是毛衣晾的時候,衣服撐子撐的痕跡。”我倒,這個衣服晾的時候我是看見的,穿的時候忘了這茬。事已至此,也不好掩飾了。到晨圈時,更多孩子“發現”毛衣上的小揪揪,都笑嘻嘻地,我只好說“我的毛衣是個反面教材,我家我負責洗衣服,當然是洗衣機洗,我們家爸爸負責晾衣服。你們看,他晾的衣服有時候就是這樣子的。所以孩子們,晾衣服的時候是什么樣,干了以后就是什么樣。晾衣服要仔細呀。” 下課以后,有更多孩子上來,有的想按回去,有的想抹平,有的就是摸著好玩。一次失敗的晾衣和穿衣經歷,就這樣一面成為了教機,一面成了玩具。
一方面是更多的挑剔和挑戰,一方面內在變得更加體貼懂事;一會還因為值日時誰搶了誰的掃帚跑來辦公室說個公道,一會就在午餐前我說“曉春老師帶大家吃午飯,我給你們批作業”,就有孩子問“老師那你還能吃飯嗎?”
課程調整相關
這周開始實行新的課程表,調整之后的課程,給了一些孩子在學校做練習的時間,也可以用來做一些個體輔導。可以減輕孩子在家完成作業的負擔。在《我有什么煩惱》的日記中,一些孩子表示煩惱就是時間的緊張,回家做不了自己想做的事,常常是寫完作業也該睡覺了。(現在孩子們日常作業有主課作業、英語作業、書法作業、豎笛練習,還有課外班的作業和樂器練習)我也在反思,哪些作業屬于必要的練習,哪些是不必要的重復工作,把學校的閱讀時間和練習時間做了一些調整, 充分利用在學校的時間、有老師輔導的時間盡可能先完成有可能需要老師幫助的作業。這樣回家后的時間可以有機會進行個人興趣的探索和研究。有的是紙箱機器人研發,有的是魔方的新玩法,有的是寶石探秘......?
濕水彩課由曉春老師和我一起,畫的部分由曉春老師帶領孩子們。兩首詩的配畫也請曉春老師設計并繪制,我再寫上文字,給孩子們一些啟發。希望經由曉春老師,給孩子更多引領和熏陶,彌補我在繪畫方面專業性和時間的不足。
音樂會拉開序幕
音樂會的準備在孩子們給各班寫《節目征集函》的時候拉開序幕,只是在寫節目申報的時間節點時,孩子們就一下一下地呼吸緊張。原來他們是考慮自己的節目哪。在時間節點時順便說了我們需要做的主持詞的編寫和串聯,在《音樂會你準備表演什么》的日記里,孩子們說“我這次要好好練習,珍惜上臺的機會,不給某某同學拖后腿。” “我們這次主持一定會很棒。常青班,加油!” “有你們這樣的孩子,一定會主持得很好的。”老師我除了寫下這樣的評語,沒別的可說了。
晨圈內容
歌曲《奧丁》、木棍拋接韻律、數學口算、吟誦《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數學練習
乘法巧算、乘法減法口算練習、用線段方法解決應用題。
英語
本周反復復習前面學過的星期、月份書寫,各種形式給到孩子們,但是聽寫結果來看只有練習是不夠的,給到孩子練習的同時也要清晰地給到孩子們目標:識記會讀,還是能夠聽寫寫出。清晰的要求要給到孩子們。
同時,閱讀文本作為每節課的必備環節,每次都會讓孩子們讀,讀本與孩子們書寫的內容結合起來,引出本周主題“農場動物”。課時增加一節之后,孩子們可以有多一點的時間放在課上主課本的制作上,這樣老師有更多機會與一些孩子單獨工作。日常對話環節需要更多一些練習。
實踐課
從這周開始將手工、木工、塑形和自然課合到了一次課。本周帶大家造了紙。先是一起了解了需要的材料、步驟等,然后分組進行。因為工具有限,只能一組一組的做,其他的在座位上做手工。大家對造紙有強烈的好奇心,都期盼著在書法課上能嘗試一下自己造的紙。但是紙晾干最起碼需要兩天的時間,先將我做的實驗品給了傅老師試寫,孩子們自己只能下周再嘗試了。這次造紙,用了從網上買回來的構樹皮做的紙漿和通過泡仙人掌得到的膠,最復雜的步驟都省掉了,課上答應大家如果有機會,會一起去山上采集樹皮,從頭開始完整的再次體驗。
體育
課前有幾個同學請假,扭著腳的,咳嗽的,感冒的,準假,旁邊休息。耐力跑12圈,剛開始節奏有些亂,老師在旁提醒呼吸和節奏,第五圈的時候聽到了腳步聲越來越協調。旁邊休息的同學有的爬在石頭上,有去搖晃樹的,忙的不亦樂乎。耐力跑后又做了放松和拉伸動作的練習,勇敢的騎士游戲讓同學們跑得停不下來,而且每組三人擔任角色的替補隊員都排到了下節課。
音樂
對于三重奏這個豎笛曲的配比聲部建議按照8.6.6.4的比例進行,主旋律在第一聲部,和孩子們討論了方案,下周可以對比一下各個聲部人數的不同產生的效果,打算錄下來,讓孩子們來聽效果,包括審美取向……課堂已經有一些人在維護秩序了,大家正能量十足。歌曲:將伊頓的青蘋果和巨人兩首北歐歌曲進行了復習鞏固 ,接下來配合新的北歐故事展開歌曲的學習……
書法
硬筆作業盛舒瑜寫的很好,得了優。劉品爍第二次得優,可以取回自己的鋼筆了。
單毓寬梁文謙沒有交作業。
軟筆盛舒瑜寫完扇面作品“夕舟古寺”,還不錯!劉雨明、魏曌坤也完成自己的作品。
米多、單毓寬和田弘毅寫了斗方作品,田弘毅寫的很好。還有幾位同學繼續練習,下節課可以寫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