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體驗入,與智慧合
劉禹錫有一句著名的詩句: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爛柯人,也就是晉人王質。有一次他上山砍柴,看見兩個童子下棋,就停下觀看。等棋局結束,手中的斧柄卻已經朽爛。回到村里,才知道已經過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經亡故。
作家想要表達的是世事滄桑,物是人非。而我卻從中讀出了一種體驗,那就是我們都曾有過的共同經歷:沉浸于某一件事情,而完全感受不到時間的流逝。
最容易產生這樣的一種體驗的人,某過于攀巖者,尤其是無保護攀巖者。與其說他們容易有這樣的感受,毋寧說他們不得不有這樣的體驗,畢竟他們的身后,便是萬丈深淵。同樣地,許多極限運動的參與者也會較為容易地產生這樣的一種體驗,如:沖浪,潛水,跑酷,跳傘。
看著那些從事極限運動的人,一種人說他們在享受生活,一種人說他們是不尊重生命。其實,他們不過是愛上了那樣一種沉浸于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感受罷了。
這樣的一種感受,被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稱為“心流”。當你全身心地投入,去解答一道數學題的時候。當一位優秀的舞者,全身心地投入到她的舞蹈中的時候。當一位優秀的音樂家,全身心地投入到音樂聲中的時候。當一位優秀的演講者,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演講中的時候。他們全部都進入了“心流”的狀態。
甚至于,在《莊子·養生主》的一個故事中,一個姓丁的廚師,即使是在宰牛的過程中,也達到了這樣的一種狀態,這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庖丁解牛”的故事。文中這樣寫道: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僅此一句,便道出了廚師真正的心法。
師說:演講的最高境界就是有如神助,又好像是被下了降頭。當你真的沉浸于那樣的一種狀態的時候,在那樣一個瞬間,你真的進入到了“創建自我,追求無我”的階段。雖然“心流”是現代心理學的一個概念,但是我們依然可以從傳統的、古代的智慧中去追尋相同的東西。古典與現代便殊途同歸,相互交融。
在當今這樣一個浮躁的時代,每個人都在追尋讓自己寧靜的方法,人們借助冥想、禪定、打坐等方式使自己達到身心合一的狀態。他們最終的指向,卻又于佛教中的“定則生慧”殊途同歸。
讀懂了心流,便真正理解了為什么說世間修煉的法門竟有八萬六千種。不必拘泥于形式,所謂的盤腿姿勢、手臂的擺放、結成的手印統統都是形式。假如一個人所有的姿勢都完成的很好,閉上眼睛卻是萬馬奔騰,無疑是在與修行背道而馳。
世間所有的修行,通通都指向了心流。心流是離幸福最近的狀態,一切的行為都可以朝向這樣的方向前行。
金天順2018.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