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從人出生的時候,就與人為伴,也是影響,甚至控制人們行為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回想以前,我們或多或少都遇到了下面幾種情況。當你熟睡,卻被無關緊要的事情吵醒時;當你陷入深度思考,卻被飛來的籃球砸中腦袋時;當你滿懷期待,卻被無禮的話語傷害時。這時候,我們通常的反應是,立刻憤怒,甚至做出過激行為,哪怕這種行為在事后回想起來是多么的后悔和不應該。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不用管話語里的情緒,而要把注意力放在背后的道理上。
上個月的雙羅長談,羅永浩談到的一個細節讓我印象非常深刻,唐巖是錘子手機的天使投資人,當羅永浩遇到問題去請教唐巖的時候,總是會被唐巖語氣中不經意秀出的智力優越感和不耐煩所挫敗,然后很生氣,可是生氣歸生氣,回過頭來仔細想想唐巖給的建議,卻很好很管用,后來又經常犯賤再去請教。可見,解決情緒的速度,決定了以后的高度。
在我們的理性行為面前,情緒通常扮演的是反面角色。在我小學時候的記憶中,平時從家出發,是需要25分鐘才能走到學校的,有一次,我因為貪睡而起床遲了,醒來一看,只有12分鐘就上課了,天啊!怎么可能來得及?此時,腦子里浮現的凈是遲到當眾被批評罰站打手心的畫面,立刻慌了神,坐地上沮喪的哭了起來。我媽見我這般,把我從地上拉起來,說:“哭有什么用,反而浪費時間,快點跑過去,說不定還來得及喲。”我定了定神,意識到好像是這么回事,于是四步并作兩步,連走帶跑的趕去學校,我清晰的記得,那一天,我是滿頭大汗,頂著上課鈴聲沖進教室的。
在突發情況面前,情緒通常會因為遭遇的變化而起伏不定,影響我們的決策,然而,情緒只能困住我們一時,當理性重新占據大腦的時候,一切便又豁然開朗。
可是在重要時刻,如何能盡快避免情緒的影響,盡量多的保持理性客觀的心態呢?其實方法有很多,與我有緣的其中之一,便是禪。回想高三這一年,每次月考的種種不如意,距離目標的差距,高考前的壓力,命運與情感抉擇的前夕,總是讓人心情壓抑。即便是我這個愛打雞血的人,因為攝入量過多,也已然免疫。有次逛書攤的時候,無意間看到一本《讀禪有感悟》,隨手翻到一頁,是一段簡單的問答,依稀記得文中寫道,有人落于千尺井中,六祖慧能,手無寸絲,渡人出井也。一個小沙彌讀到此處,不解師祖如何渡人出井,遂問師父,師父隨即當頭棒喝道“癡人!誰在井中?”。這一棒喝不得了,竟喝醒了現實中的我,讓我意識到當下的煩惱不過是庸人自擾,跳出“井”外,做應該做的事情才是正道,“井”內“井”外不過一念之間。后來,我在高考中獲得的超常發揮,也歸功于我始終平靜超然的心態。
關于消除情緒保持理性的方法,最近我在了解王陽明心學的過程中,又有了新的發現。儒家提倡的“未發之中,已發之和”和佛家的“反觀覺照”竟然如此相似。雖然各家表述不同,但都指的是:保持對自己當下的覺知。而這些,都是一個共同的東西——“元認知能力”在起作用。
什么是元認知?元認知就是對自己思考過程的思考,對自己認知過程的認知。元認知能力的開啟,就好比打開了人的第三只眼——天眼,正懸于頭頂,時時刻刻監視著自己的所言所行,所思所想,一旦有不合適的想法和情緒,可以立刻意識到,并作出糾正。開啟元認知能力,也就意味著開啟了對自己認知的監視,能讓你更客觀的看待問題,避免受到主觀情緒和情感的影響,也能讓你撥開事物的表面,看到更深層次的原因,能力強的甚至能看到趨近于事實的真相。在笑來老師的觀點里,元認知能力是一個人可擁有的最重要的能力。元認知能力的強弱,從根本上決定了一個人每個方面的強弱,甚至一個人的創造財富能力,最終也只與元認知能力有關。而在我看來,對于消除情緒帶來的影響,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開啟元認知能力,沒有之一。
十幾年前我到過麗江,卻因為天氣沒能登上玉龍雪山,所以此次再游麗江,最讓我神往的便是登頂雪山。可不巧,偏偏在我向往已久的玉龍雪山,再次留下了遺憾。那天是個大晴天,一大早,我們就隨車趕到了雪山腳下,巍峨壯麗的雪山仿若從天而降,矗立于藍天白云與群山間,車上的每個人都興奮的爭相與雪山合影,而我們則堅信山頂上的風光定然秒殺此前所有景色。當我們的索道爬升到一半時,我們進入了云層,周圍立刻像下了濃霧般只有白茫茫一片,不好!搞不好什么景都看不見。索道到頂,來到海拔4508平臺,本以為會是頭頂藍天沐浴陽光,冰川清晰可見,群山盡收眼底,結果卻是伸手難見五指的云中風雪,什么景色也看不見。是的,我們偏偏遇到了雪山上最壞的情況。我們在風雪中足足等待了3個小時,云仍未散去,直到饑餓難耐,才悻悻的下了山吃午飯。安慰自己說近幾日山上一直在下雪,可能來得不是時候吧。可是老天偏偏喜歡開玩笑,在回城路上,讓我們看到了同車的朋友下午上山拍到的美麗風光,近處的冰川,遠處的群山和草原盡收眼底。可能因為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也可能因為期望越大失望越大,我竟然有些不平衡了,憑什么同樣的代價,他們就稀里糊涂的得到了我向往已久的美景,而我反而再次到麗江卻終不得呢?一路上我一直悶悶不樂,可看著旁邊的她,卻十分淡定,還安慰我:“運氣不好,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嘛。”瞬間,我感受到元認知能力開啟了,于是,我立刻意識到,對啊,是我自己的思維出了問題,始終糾纏在失望的感受上,任負面情緒蔓延,而事情的本質,僅僅就是一個純概率性事件,而我們碰到的情況只是概率的一種表現形式而已。若是想要得到期望的那種情況,就選擇那種理想情況出現概率大的時候去做不就行了嘛。于是我不再沮喪,而是主動跟車上導游互留聯系方式,了解雪山上的氣候,為下次上山做知識儲備和臨行前的山上天氣詢問。后來了解到當下因為面臨雨季,山上天氣不好,若是冬天來,必然是多數晴天的旱季,那時山上的天氣幾乎都是藍天白云。可以想象未來的某一日,當我在雪山上沐浴陽光時,會有多么慶幸和感謝今天開啟了元認知的自己。
作為人最重要的能力,元認知能力并不能與生俱來,而是通過后天習得的,甚至可以通過長期的刻意練習來逐步加強。 以前,我們可能是情緒的奴隸,在情緒的影響下說著事后后悔的話語,由著性子做著錯誤的決定。可是,一旦我們開啟了元認知能力,一切都回不去了,我們不再由著性子甩著脾氣,而是變得越發理性,沉穩,充滿智慧。看儒釋道三家,家家都是將元認知概念發揚光大。所謂渡人先渡己,齊家先修身,只有對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有了完整正確認知的人,才能完整正確認知他人的感受和思考,這樣的人,才更有資格在人生的版圖中揚帆遠航,也更能抵達更遠的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