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劉主編公眾號里關于寫作訓練營的推送,蠢蠢欲動。看到懶癌、拖延等字眼,更是心動,主編咋就知道我有這病呢!心動之余,還是猶豫了許久,因為看了當時的課程安排,在上課的這段時期我的工作可能會比較忙。報還是不報呢?
我在想,何不給自己點壓力,就當是給每日重復單調的工作來點調劑。于是,我最終加入了這個寫寫寫的大本營。
參加主編課堂寫作訓練第一周,主編建議每日一記。多久都沒寫日記了啊,提起筆來真是絞盡腦汁。萬事開頭難,當開始幾天的日記每天都堅持寫出來了,后面的日記下筆似乎也沒那么艱澀了。
剛開始那段時間,是我最忙碌最充實的一段時間。每天中午在簡書看小伙伴的文字,工作之余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就趕緊記錄下來(即使在后期我沒有堅持寫,但是這一習慣我一直保留了下來),盡量趕在到家前提交當天日記,好幾次都是在回家路上完成的。否則回家后只能等孩子睡后再繼續,通常都是晚上十二點以后了。發布文章時看到有些同學也是那么晚發布,還有點小欣喜,不曾謀面的人都在為同一個小目標一起努力的欣喜。
其實有段時間我是有點自卑的,看到同學們的文章寫都那么好,而且產量還那么高,有種自慚形穢的感覺。后來體內深處的阿Q跑出來對我說,你的終極目標是寫好,但是你目前的目標是寫出來,這算是邁出了一大步了。再說了,大家誰也不認識誰,寫的不好又有什么關系?于是,我又開始寫了。
通過看同學們的文章,我也深刻的意識到,在寫作的路上閱讀必不可少,而且非常重要。閱讀的東西多了,范圍廣了,自己的思路也會開闊,觀點也會有說服力。就像主編在某節課講的,要想文章好,發散思維少不了。閱讀量大了,才能有發散思維,而不單純是想法。
其實我當初報名還有一個原因,除了想用文字與自己對話,也想給大腦一點新鮮感。每天不是單位的是是非非,就是家里的柴米油鹽,時間久了大腦都已經變得發霉銹掉了,整個人也呆板無生氣。大家在群里的聊天輕松、樂觀、積極、活潑,寫出的文字也都個性鮮明,或逗比或干脆,或犀利或溫暖。這些也都影響到了我。我變得會觀察生活了,對一些事情也會換個角度去思考,或者說去思考一件事背后的東西。
有次在群里聊天,組長說了句,筆耕不輟,真是深有體會。寫作一旦停止,再繼續撿起來就有點斷片的感覺。而且再回到之前比較良好的寫作狀態有點難。比如我自己,剛開始還積極認真的寫,日記和作業均如此。然而中秋節放假,我在家實在沒有時間,于是在寫的路上就歇息了,再繼續寫明顯感覺到有點吃力了。之后我的日記也不能堅持了,作業寫的也越來越不入眼了。
人就是這樣,往下出溜起來很容易。當有了第一次第二次的懈怠,后面就會有第三次第四次甚至更多。所以說筆耕不輟,貴在堅持。
最近看到主編課堂又有了新的內容,小說課和基礎課。我報名了基礎課(懶癌比較嚴重的我還是需要一些外力來約束),除了想在寫作這條路上一直堅持以外,我也想繼續能用筆記錄自己的日常點滴,喜怒哀樂。讓我每天除了工作和家庭以外也有充實自己的方式,有跟自己對話的方式,而且也希望成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