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能得一知己足矣。
友誼是我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那是一種除了愛情之外的另一種親密關系。和朋友在一起你能收獲很多復雜的情感體驗。朋友會關心你、支持你、幫助你,你們在一起會很開心很溫暖。你喜歡他們,他們也喜歡與你待在一起。你們都想要延續這段友誼,你們是最好的朋友,彼此了解和依靠。即使有時會厭煩但還是會喜歡他們。
是不是覺得友誼和前面提到的關于構成親密關系的因素很像?友誼和愛情的關系是一樣的嗎?男女之間會有純友誼嗎?
友誼的本質
很難想象如果你的生命中沒有朋友,在沒有結婚前,友誼是我們生活中最想要保持的親密關系。即使結婚后,很大一部分都覺得友誼比愛情重要,它能帶給你伴侶帶不來的情感。為什么友誼如此重要?
友誼的屬性
我們都會認為如果在生活中遇到了困難,朋友肯定是那個會出手相救的人,如果是朋友遇到挫折,你肯定也是會去幫助和鼓勵他的。
友誼除了接納、支持、愉悅、關愛、了解和信任之外,還包括平等、真實和尊敬等特征。學者把不同的特征總結為三大類主題:友誼包含情感的、共有的和社交的因素。
情感的包括在朋友面前我們能做最真實的自己,表達自己的情感,分享自己的想法,我們知道能從朋友那里得到支持和關愛。這一切都是建立在友誼的忠誠、信任和奉獻的基礎之上。
共有的方面指的是共同參與活動,你們共同經歷過一段時光,不管是一起上學或者一起娛樂,你都能從朋友那里得到支持與快樂。
友誼和愛情的差異
是不是覺得友誼的屬性和愛情很相似?在下一篇文章中我們會了解到愛情比友誼存在更多復雜的情感。愛情比友情的程度更深一些,愛情包括激情、對伴侶的著迷和性渴望以及更強烈的排他性。愛情的標準比友誼也更加嚴格,我們會要求伴侶應該比朋友更加忠誠,更加應該互相幫忙。雖然它們都能提供正面情感和支持,但友情比愛情相處的時間要少。這些差異不僅在同性之間,在異性朋友之間也是如此。友誼比愛情承擔的責任要小、情感較弱、排他性程度更低。
尊敬
在與朋友相處的過程中,越是尊敬對方,這段友誼越是滿意。尊敬代表欽佩和重視,在朋友之間相處,一個人的道德品質、對他人的關心和接納都是值得尊敬的。
信任
有人說信任就像織毛衣,一針一線需要時間來證明和培養,但毀掉信任卻只要一拉毛衣的線,瞬間毀于一旦。信任是我們在與朋友相處中,感到愉快、可靠,而不信任會讓自己陷入疑心重重、小心謹慎的狀態。
應答性
朋友會更加關注你,對你講的話題和你的生活感興趣,給你支持和熱情。我們會覺得他是愿意花時間關注和了解自己的。比起那種冷冷淡淡、對你的反應不靈敏的朋友,我們更愿意和關注你的人聊天。
資本化
當你得到好運的時候,朋友會真心地祝賀你,為你感到高興,這就是資本化的交往模式,不會因為你的好而嫉妒你。
社會比較
我們會尋找朋友和自己相同的觀念和能力,比較我們之間的關系,如果發現朋友的能力好于自己,難免會產生挫敗感,但在友誼中,我們能改變自己的覺知,在親密關系中,我們會視朋友是自己團隊的一部分,他的成就也是自己的成就。女性朋友之間一般就比男性朋友之間更加親密,因為男性之間充滿更多的競爭性。
社會支持
在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們會向朋友求助和幫忙,有些朋友能給予你感情上的支持,關心、傾聽和理解,有些朋友能給予你方法上的支持,就你的具體情況來分析如何解決,而另一些朋友不需要給予什么,默默地陪伴就是無形的支持。
友誼最重要的不是到底給予了朋友什么,而是那種關注和支持就會讓人覺得安心。
友誼的規則
每個人對朋友的含義都不會一樣,但還是會有一套自己的人際關系的規則,這樣才算是朋友。如果朋友違背了這條規則,我們就會覺得他不再是我們的朋友了。下面是一些普遍的友誼規則:
- 在危難時自發地提供幫助;
- 尊重朋友的個人隱私;
- 保持信任、信賴并向彼此傾訴;
- 當朋友不在場時能代表他;
- 不在公共場合彼此攻擊;
- 給予感情上的社會支持;
- 交談時注視對方的眼睛;
- 在一起時努力取悅對方;
- 不嫉妒和批評彼此的關系;
- 對彼此的朋友保持寬容;
- 與對方分享彼此的喜悅;
- 向對方請教私人的建議;
- 不要嘮叨不休;
- 與朋友開玩笑或找樂子;
- 欠債必還、知恩圖報;
- 向朋友表露私人的感受或問題。
我們并不一定都會遵守這些規則,也不曾詳細考慮過朋友的規則是什么,但還是會存在某些行為表準,它決定了友誼的成敗。
友誼的畢生變化
隨著年齡的增長、性別變化、社會地位的不同,友誼也發生著重大的改變。
童年期
觀察3~12歲的兒童,我們會發現他們已經形成了比較簡單的友誼模式。費爾曼根據能力的發展,劃分了兒童友誼發展的幾個階段。在童年期,孩子們的友誼更多的是只能同享樂不能共患難的順境合作特征。他們會方向當自己把好的玩具分享給別人,別人也分享給自己的時候,他們就會相處地很快樂。隨著進入小學階段,他們會認為我是你最好的朋友,你也必須是我最好的朋友,這時候他們會對彼此之外的人有種排他性。這還是處于親密、共同分享階段。
青少年期
在13~18歲,友誼進入自主的相互依賴階段。這時候他們發現自己不滿足于只是單一的朋友關系,也允許別人和自己去發展更多的友誼關系。他們會尋找和自己興趣相投的朋友,也會去接觸不同的人。
首先因為年齡和學習,青少年在家和父母的時間越來越少,跟朋友在一起的時間越來越多。他們更傾向于向朋友發展依戀關系。會更多地向朋友親近,與朋友分開會苦惱,在危難的時候求助于朋友的幫助和支持,和朋友一起去探索新的環境。這些都是在青少年期友誼的變化。
成年早期
在20多歲的時期,我們學會怎么建立持久、忠誠的親密關系。大多數人離開自己熟悉的環境去陌生的城市,認識了更多親密的朋友,雖然之前的友誼會受影響,但并不會完全消失。即使很久沒見面,大家也不會感覺孤單。隨著大學畢業,朋友會越來愈少,但親密關系的程度卻會越來越深。
中年期
當人們擁有戀人和家庭之后,與朋友間相處的時間會相對減少。平時可能會花一兩個小時與朋友相處,但有了戀人之后,時間就只有半個多小時了。尤其是異性朋友之間,另一方會覺得對方是潛在的情敵,所以相處的時間也會慢慢減少。如果夫妻雙方之間有共同的朋友,那么他們的社交網絡并不會減少。他們會更多地探望對方家庭的姻親來來建立新的友誼。
老年期
老年期的友誼較之青年時期確實會減少,他們更在意自己的情感需求,會和少數幾個親密的朋友來往。因為年輕的時候,大家都會去探索更多的未知,而老年期大家都已經明白什么樣的友誼是最大限度能滿足自己需求的。他們會花費時間和最好的朋友相處。當我們年老的時候,朋友的支持和關心是很重要的,有數據表明,有親朋好友的老人比沒有的老年人活得更加健康長壽。只要我們活著,友誼是無價之寶。
友誼的差異
友誼的性別差異
我想每個人都會知道一些男女之間對于友誼的差異,那么我們來看看具體體現在哪一方面:
- 女性朋友之間電話交談的時間更多;
- 兩性朋友討論的話題不同:女性更可能探討人際關系和私人問題,而男性更可能探討客觀事件,比如體育比賽等;
- 女性進行的自我表露多于男性;
- 女性給予朋友的感情支持多于男性;
- 女性在友誼中比男性表達出更多的愛意和溫暖。
歸納一下就是,女性比男性在友誼中更加親密。那么為什么呢?是男性普遍沒有這種能力嗎?不是的,是我們生活的文化、生活環境不太允許男性去做自我表露,傳統的教育觀念是男性不需要有太多表達性工具而是應該具有工具性的表達。(在其他篇的文章里提到過這兩個概念,可以去了解一下)如果我們的社會和文化鼓勵男性去表達親密,他們之間的友誼也會和女性差不多的。
友誼的個體差異
除了性別的差異,這里還有每個個體的差異。有些人比較傾向于結交更多的朋友,不會投入全部的熱情和力量去維持友誼,而另一些人更喜歡維持三四個親密好友,也會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有些人認為自己是獨立的個體,他會把自己和他人區分開來,而另一些人會很大程度上依賴人際關系來決定自我。后者可能會比前者更多的投入精力去維持和思考怎樣使友誼更加深厚。
友誼發展的障礙
為什么有的人在人群中能交到更多的朋友,而有些人確寥寥無幾。這里我們來聊一下阻礙友誼發展的兩個個體特征,即羞怯和孤獨。
羞怯
我們每個人應該都體會過羞怯,在人群中,不敢太放得開自己,沉默寡言,很少與人交談。其實別人看來你很冷漠不好說話,也不太敢接近,其實我們的內心是緊張壓抑的,我們害怕自己說錯話,所以就干脆選擇不說話。正是因為這樣,阻礙了我們發展友誼,因為羞怯、笨拙的社交行為,讓他人形成負面形象,覺得你是冷漠、孤僻和不友好,他人的反應讓我們更加覺得自己可能是不受歡迎的,所以也不會去接近他人,變得更加羞怯了。這就像一個惡性循環的社交模式,可能是暫時的,也可能是永久的,但其實不難改變,在羞怯的人群中,如果讓他們匿名參加一些社交活動,他們會變得完全不一樣。
想要克服羞怯,我們需要保持輕松舒適的心態,不要害怕自己出錯,學會自信和自如的交往,我們的羞怯感就會消失的,當然改變是需要時間和耐心培養的。不要期望馬上改變,而且羞怯也并不一定就不好,在面對陌生環境的時候,羞怯的人會更加謹慎以防止自己出現重大失誤。
孤獨
孤獨也是我們在人際交往中會體驗到的一種情緒,它體現在當一段友誼達不到我們所預期程度,我們會感到非常的失落和挫敗感,如果我們沒有很深厚的友誼也會感到孤獨。孤獨與獨處不一樣,獨處是即使你現在一個人但你的內心是滿足愉悅的,而孤獨的心理狀態是不一樣的。
孤獨與羞怯類似,但程度會更深,有時會自我懷疑, 也會覺察不到他人的關心,還會曲解對方的一些行為,更加嚴重的還會導致抑郁。孤獨也是一種暫時性或者永久性的體驗,暫時性的孤獨可以重新回到朋友當中去,重新建立新的關系,而不是愛情,也相信自己可以改變,充滿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