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有孩子四個,我是老小。
因為孩子多,因為生活負擔重雜事多,父母是沒怎么為我操心的。當然,我也“爭氣”,沒怎么叫他們操心。
這個“爭氣”,是父母眼中的大優點,是支持我成長的自信,是我的“核心價值”。
直到我學了正面管教,學了心理學,才知道,這個是我為自己找到的“價值感”的體現,我爭氣學習好懂事不讓父母操心是我的優點,是在我家四個孩子中我最突出的優點,是我的父母能看在眼里的優點,是我有價值的體現。這些就是我的私人邏輯。
我大姐,是老大,小小年紀就擔負起幫父母照顧弟弟妹妹的責任,為了省錢而報考了師范學校,有責任感;我二姐,是女孩子中最不聽話的,又很能折騰,要學畫畫要干著干那;我哥,作為唯一的男孩,又從小身體不好,自然得到所有的關注和愛護;我,就只能靠懂事省心爭氣了。就這樣,家里每個孩子仿佛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和價值感。
這個私人邏輯最早是怎么形成的呢?
是一兩歲時媽媽把我一個人關家里然后去上班那時形成的嗎?媽媽說每次下班回來我都是很安靜的躺著,讓她很放心。那么,是不是曾經我聲嘶力竭的哭喊過,卻得不到回應?是不是我已經絕望到放棄哭喊,轉而尋求另一種安慰?
是三四歲時跟著哥哥到處跑形成的嗎?媽媽說那時我天天跟著哥哥出去玩,哥哥玩沙子把鞋一脫,我就抱著鞋他走哪兒我跟哪兒。媽媽說,我從小就懂得照顧人,她一直有錯覺我是姐姐,哥哥才是弟弟。那么,是不是我第一次無意中抱著鞋被媽媽表揚了,于是我認為我應該這么做,這是我優于哥哥的表現呢?
是小時候父母經常的吵架甚至幾次打架形成的嗎?我是那么的害怕,和哥哥一起巴不得縮小縮小到從家里消失。當看到媽媽傷心的眼淚時,又巴不得自己長大長大到可以保護媽媽,可以做些什么事讓媽媽開心讓爸媽再也不吵架。
是一直只能穿姐姐的舊衣服形成的嗎?是爸媽很努力工作同時也一直樂于助人影響的嗎?是周圍的人經常拿孩子們做比較形成的嗎?是工廠大院生活的經歷中形成的嗎?
總之,我慢慢長大了,像絕大部分身邊的同學一樣,有著差不多的家庭環境,有著差不多的價值觀,有著差不多的評判標準和應該不應該。
所以,當我初三時成績下降,開始跟男同學出去溜冰看電影時,我媽痛心疾首,她歸罪于我初二的夏令營“讓我變野了”,而我卻那么迷茫困惑,在我看來,這是我個性的體現,是我突然發現校外的世界很精彩,是我懵懂的體會到男生追求的小欣喜,但是和家里的規則不符啊!和父母的期望不符啊!和我一貫的形象不符啊!
最近接連聽到青春期孩子跳樓自殺的悲劇。我們都是從青春期過來的,誰沒有過迷茫,誰沒有過少年維特之煩惱?那時,我也產生過“也許只有死了才能讓爸媽想起我的好吧?”或者“這個世界沒有我也許更好”的想法,也曾經一邊流淚一邊用小刀在手腕上剌。
其實,這些都是青春期的正常表現。這時,身邊的朋友開始成為自己的歸屬感,開始對父母的指責更加抗拒。好在日子總算熬過去了,上了大學就好了。
原生家庭給了我們DNA,還造就了我們的世界觀和私人邏輯。通過學習,我們可以讓自己的世界觀更廣闊,療愈一些創傷,去掉一些條條框框的自我限制,心靈繼續成長,長到自己父母無法企及的高度。并且,我們可以傳承下去,不僅傳承高的起點,還引導孩子不受限,讓我們的后代變得更好。這就是生命前進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