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學科(醫(yī)學、法學、歷史、語言)都可以和哲學扯上關系。但,沒有哪個學科像物理那樣與哲學具有本源。古希臘人對自己所處世界產生的疑惑促進了哲學思考,并衍生成物理概念。“原子”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德謨克利特好奇世界的最小組成部分,提出宇宙萬物是由微小、堅硬、不可入、不可分的物質微粒所構成,這種粒子叫做“原子”。當然,現(xiàn)在我們知道原子并非微小和堅硬,而是由質子與電子構成,并且有神奇力量。
其實思考的是物理學還是哲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經過思考的生活更值得擁有。我堅信在這方面,“量子糾纏”是一個可以借鑒于生活的理論(發(fā)生糾纏的量子只能以一個整體來描述,而無法單獨描述其中一部分的特征)。若一個人能夠以整體看待自己的生活,這對他/她有極大幫助。什么叫整體呢?歡喜時銘記悲傷,抑郁時不忘確幸,輝煌時窺探危機,低谷中仰望出口。生活是怎樣的其實就看你怎么看待它,你的觀察決定了你的存在。這像極了量子力學!
媒體喜歡渲染“中產階級焦慮”,其實無產階級焦慮和有產階級焦慮并沒有更少,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焦慮,也都有各自的確幸。想想物理定律吧,在這些定律被發(fā)現(xiàn)之前世界已按定律運轉40億年。而我們的內心,在媒體渲染之前早就與這些焦慮和確幸打交道。如果說物理與哲學教會我們什么,我認為就是教會我們在這個繁雜的社會更加重視內在感受(即內在定律)。外界的評判固然是事實的組成部分,卻不是心靈定律的物理常數。
在某些時候,科學問題會同時拋給物理學家和哲學家。2011年,美國的基本問題研究所(Foundational Questions Institute)舉辦的第三屆短文征文大賽,向物理學家和哲學家提出了問題,“物理世界是數字化的還是模擬化的?”這個問題并非具體的技術問題,所以更像是向哲學領域求助。換言之,“我們的生活是連續(xù)變化的還是瞬間變化的?”對此我比較中意村上春樹的文藝判斷,“我一直以為人是慢慢變老的,其實不是,人是一瞬間變老的”。但最近我又從物理學里得到新的啟發(fā),也許人在變老的瞬間有質量損耗,并釋放了巨大的能量(參照E=mc2)。從這個角度看,只要不浪費時光,變老并不可懼。
現(xiàn)在,只要你隨手拿起一本科技雜志,里邊的資訊都能讓你的大腦爆炸。科技發(fā)展遠遠快過我們的感受(因為科技從研究到現(xiàn)實應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而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和生活方式的巨變,我們對生活的理解也在不斷更新。
但我想不論科技先進到什么地步,或者哲學有什么新觀點,我們最終思考的重點仍然是自己的世界觀。我有兩條非常充分的理由。第一,不管有沒有其他宇宙,我們就是活在當前這個宇宙膜(物理學上超弦理論和M理論的的分支,認為宇宙是鑲在更高維空間里的膜),在這個世界我們是物質的,要吃飯睡覺,任何唯心觀點都在騙人;第二,我們的思考必須以這個物質世界為出發(fā)點和終點,因為一旦跑偏,一個人就失去了活在這個世界的理由,這很危險。
我還有很多始終不能理解的事情。我始終不能理解宇宙大爆炸之前是什么?假設是黑暗,那黑暗周圍是什么?哲學方面也有很多疑惑,我始終不能理解為什么我是我,為什么我被動來到世界,卻必須主動承擔求生的本能?
也許我只是一粒思考的塵埃,我在故我思,我思復我在。
2019.1.7 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