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好課不等于是完美的,只要上出了真正的、純粹的、瑕疵的語文課,讓學生有所收獲,對語文理解、熱愛,那就是好課。
一、上好語文課,第一個字是“悟”
1、悟何為語文,語文何為!
2、悟語言,語文是語言運用的課,其核心基礎是語言。
例如:史鐵生《秋天的懷念》,我們講《秋》不是講感動,而是講語言中蘊藏的情感,比如“好好活”好好里面有什么概念。
例如:汪曾祺《端午的鴨蛋》有一句話是形容吃端午的鴨蛋的,“筷子扎下去,吱的一聲,紅油就冒出來”,
一個語文老師一定要扎到語言深處的功力,只要扎的深、品的細,才能把語言的芳香,語言的味道,語言的感覺感悟到。這樣你在課堂上就能游刃有余、揮灑自如。《秋天懷念》其實在講什么,它確實在講母愛、講生命、也講堅強等等。但是這一切必須通過史鐵生的散文、史鐵生的語言文字給大家慢慢品悟出來。
有時候課沒上好,最大的問題是對語言的感知力、敏感度不夠,課堂總感覺是教參的復制,很少能自己去發(fā)現(xiàn)文本語言深處的秘密,語文課如果離開了語言的感知,語文課基本上就上砸了,可能這節(jié)課是講思想道理,講人文關懷,這些當然要講,但必須扎根在語言上,離開語言這片土地,我們就不會上好課。
例如: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不必說碧綠的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劃出幾個形容詞“碧綠、高大、光滑、紫紅”,旁邊寫上一句話,生動形象的寫出了事物的特征,只要考試寫上“生動形象”我們以為就是上課了。可是有一位名師上這課,他問學生:石井欄為什么是光滑的,有一位學生回答:一定是少年魯迅他們在石井欄上溜來溜去,滑來滑去,磨來磨去,時間一長,就變得光滑了。真的有道理,老師又不緊不慢的問,這說明什么呢!說明:百草園是我們的樂園!兩節(jié)課要解決的問題,被老師一個詞給解決了,這就是語言的功力,對語言的感知力。
所以我們語文老師,不能一味依賴教參,要讓學生感知語言,走進文本中真正的語言。要關注文章、語言、文本。
例如:宗璞《紫藤蘿瀑布》,教授這課,我們都會問,這篇文章的主題,最后都會落到“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再深入思考,這篇文章中有沒有一句話更形象的讓學生理解,“生命的長河······”比較抽象。宗璞在文中寫道一句話:“我在開花,他們叫著;我在開花,他們嚷嚷。”其實不難發(fā)現(xiàn)“我在開花”就是這篇文章最好的主旨表達。宗璞就是希望我們,無論在凄風苦雨中,還是在陽光燦爛下,都要給自己一個信仰,什么信仰——“我要開花,我在開花”。讓學生仔細品讀,哪個字該重讀,用不同的重讀方式,把四個字串起來,讀出了這就是宗璞不露聲色的告訴你:最苦的日子里,你要開花;陽光下,你更要開花。這樣你就是永遠的美麗的紫藤蘿瀑布。
文章中的每個詞,它都會說話,在說話的過程中,你最需要的就是那顆悟性的心。
例如:《走一步再走一步》有一段很精彩的父子對話:父親說,“下來吧,孩子。”“晚飯做好了”······仔細品讀,會發(fā)現(xiàn)這是一位多么好的父親,他說了句與爬無關的句子:“晚飯做好了”其實他是在安慰孩子:沒事的,我們該回家吃晚飯啦,別怕。“下來吧,孩子。”逗號與句號,當父親看到懸崖的孩子,他不是高聲喊,“下來吧,臭小子!”這個父親不僅注意了說話的內容,也注意了說話的語調。標點從感嘆號到句號的變化,不僅是標點符號的變化,更重要的是心理的變化。
這就需要把學生帶到說話的真實場合,去感受人物的內心。所以關注語言現(xiàn)象,才能真實地把握人物的內心。語文老師要自覺養(yǎng)成語言感知力,教語文,不僅是教內容,還要教語言、語言形式。我們在生活中一定要給自己提個醒:注意生活語言和生活現(xiàn)象。一個有心的老師,在哪兒都要有語言的自覺感,那么在上課時,他對語言感知能力就會越來越強。所以我們語文老師必須要悟語文、悟語言。
3、悟課堂
好課是一個立體的動感的課,要理解什么是教學,所謂教學是學生老師共同進行的,共同來完成的,老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組成我們美麗的課堂。還要理解教學是基于教還是基于學的教學,我們的課堂里有沒有真正把學生放在一個主體地位。現(xiàn)在很多課,外形很好看,一個很大不足是,它忽略了學生的存在,看上去非常有意義,有味道,那個時候我們的眼睛都是盯著那位老師,感受他的才氣才華等等。那么我們看一堂課,一定要看什么呢?看老師在引導學生學上面所下的功夫,要關注老師在課堂上是怎樣跟學生互動的,是怎樣引導學生進入學的狀態(tài)當中,是怎樣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是怎樣引導學生主動探究。要從這幾個方面思考,學生有沒有進入真實的的學。
當下課,只剩下老師的教,沒有學生真正的學習。聽課者或新鮮于老師過于深刻的解讀,或陶醉于課堂上的千姿百態(tài)形象,或崇拜于老師才華橫溢的表達。其實我們最要看什么:一堂好課不僅要看老師有沒有精彩的表現(xiàn)。更要看學生有沒有進步性的表現(xiàn)。如果這堂課,學生進來的時候,出去的時候,二者是不一樣的:他們的臉上多了一些因為收獲而帶來的笑容,也多了些因產生新的疑問而帶來的迷惘,這堂課就有效果了。所以上好課,必須要關注學生,真正把學生放在自己內心的深處。做到“眼中有學生,心中有語文”。
二、上好語文課,第二個字是“思”
接下來進入到一個備課環(huán)節(jié),當你明白了語文的特征、特質、任務、使命的時候,接下來就要思考九個問題:
1、這是什么類型的文章(問題特征)
拿到一篇文章,首先要明白它的文體特征是什么?
例如:鄭振鐸《貓》,如果按照散文的文體,該如何設計教學,重在講什么;如按照小說的角度來看待,那么課堂上又要教什么。不管怎樣教,都要從文體出發(fā)。童話要教出童話的感覺,詩歌就要講出詩歌的味道。
2、這是為什么而寫的文章(動機背景,知文論教)
我們要知道這篇文章背后的故事,要知道這篇文章的寫作背景。我們要有更多的聯(lián)系、更多的思考、更多的解讀。
3、這是寫什么的文章(內容、主題)
要進行文本解讀,要思考這是寫什么的文章。很多老師課堂沒有上好,就砸在這上面。
例如:《斑羚飛度》很多老師理解為保護野生動物—斑羚,不能傷害斑羚,這種解讀就比較淺了。文章的深度,課堂的高度跟你文本閱讀是有關系的,要基于學生的認知,學生的閱讀規(guī)律,去思考你的解讀。
4、這是怎樣寫出來的文章(語言、手法)
這是個十分重要的問題,語文課不僅講內容,還要思考語言,它的表達,它的語言形式。所以我們必須搞清楚,這篇文章是怎么寫出來的,文章有怎樣的語言特色,屬于這篇文章的主要特點是什么。
例如:、《貓》寫了三次寫貓的過程,前兩次和最后一次形成對比,那么這個對比該如何去解釋,如何引導學生感受,慢慢讀出這篇文章的語言特點和表達特點。
以上四個問題,解決了文本內容,但是要把書教好,把課上好,還得再想透幾個問題。
5、為什么要放在這個單元?(編者意圖、單元目標)
要想把課上好,必須真實了解單元目標,真實了解編者意圖。課堂上,你如何實現(xiàn)這兩個問題是非常重要的,現(xiàn)在課文單元都有一個共同的主題。
例如:《壺口瀑布》很多老師在上的時候,只是把它定格為這是怎樣的瀑布,表達怎樣的思想觀點,卻忘記了這篇課文是放在游記單元,那么我們要從游記的角度,游記的文體去思考它的教法,比如觀察點、游中等等。必須要理解單元目標。
6、最能體現(xiàn)文章重要特色的語段有哪幾個?(課堂聚焦)
讀文章,每個段落都要讀,教文章,不可能每個段落都要教,所以要有一個課堂聚焦。“最能體現(xiàn)文章重要特色的語段有哪幾個”這樣有助于我們實現(xiàn)長文短教、短文深教。
例如:《春》要關注其中哪一幅圖,這幅圖的目的是起一個示范作用,讓學生更好的走進春天的畫面當中。所以你的課堂引領聚焦在哪個段落里,這個問題要想好。
7、我們?yōu)槭裁匆线@篇課文?(教學價值的最大化)
每個教學背后都有一個時代、使命和語文哲人。要想清楚當下我們?yōu)槭裁匆线@篇課文,古代作品,我們今天還要去讀它。要想明白,我們從這篇課文當中,最能教給學生的是什么,所以要從文字、語言和人文精神各個方面去思考:對今天的我們來說,為什么要講這篇課文。外國小說、文言文等等,編者選一篇課文一定有用意。
8、學生自己能讀懂和可能讀不懂的是什么?(學情欲判)
孫少正先生說:“課堂上不要教學生一望而知的東西,要教學生不知道或者知道不深的東西。”所以老師就要思考這些問題。對學生,憑著我們經(jīng)驗來做出一個判斷,學生讀這課文,自己能讀懂的是什么,讀不懂的又是什么。
9、課文提供的教學資源有哪些。
所謂教學資源,如批注、課前導讀提示、課后練習、課后閱讀提示,這些都是課堂上好用的抓手。
例如:《一顆小桃樹》編者提供了五個批注,那么課堂上我們就從批注入手解決這個問題。
所以要學會利用文本提供的教學資源,你的課堂設計就從這些教學資源上思考。
悟出了語文是什么,語言是怎么回事,悟出了課堂是怎么回事,悟出了學生是怎樣的角色,思考文本設計當中有關幾個問題,最后方可創(chuàng)造性的設計。
篇尾語:每個人都處在時間點上,都在時間軌道上,我們都是有壓力的人,有壓力才有動力,才有創(chuàng)造力。在這里我們完成艱難的發(fā)現(xiàn)與自我發(fā)現(xiàn),發(fā)現(xiàn)語文課堂如此美好,你會幸福快樂。每一個語文人都該慶幸,我們在人生最好的時間里,占盡了最好的語文空間去思考、實踐、超越,不辜負我們的生命年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