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不久前,92年的人被正式定義為中年這件事,引起了眾多92年前出生的人的悲嘆感慨。
是啊,感覺就像咪蒙說的一樣,過完了童年,就是中年。
我們還沒學好怎樣度過人生,就要被定為人到中年的焦慮與不安油然而生。
如果說童年時代childhood,我們需要學習的是基本的生活知識與技能,那么我愿意說我們還需要經歷一個成人年adulthood的學習。與童年不同,這個階段的我們學習的是個體與社會的接觸,個體與社會的協調。
想起來,我們的現在這個年齡,母親早已成婚生下我們,父親已經找到穩定工作且擁有一房。這種對于我們來說十分塵埃落定的生活,似乎離我們還很遠很遠。
我們還在納悶著:還有很多事情沒做,還有很多事情沒看見,還有很多事情沒知道,為什么那時的父母一代能這么快完成了呢?
隨著城市化發展和教育的普及,我們接受的信息比以前父母一代要更多。
歷史記住的可不止到1990年,數學算的可不止微積分,英語單詞背的可不止300個,文言文讀的可不止十多篇……隨著時代發展、知識的發現,我們要學習的東西很多很多,更不要說新衍生出來的理論與接二連三出現的社會問題。
因此,在這個信息爆炸、知識膨脹、分秒變換的時代里面,我們對自己的個人成長就必須更加賣力,我們對自己的個人發展必須更加努力,才能好好地在這個世界里生存下去。
年齡上我們可以被定義為中年,但在心靈上,至少我們還需要經歷一次adulthood的學習。在基于childhood的基礎上,從adulthood的磨合期里找到自我,挖掘自己,發現真我,探討社會,感受社會,溝通交流。
雖然92年的我們已經人到中年了,但不好意思,我們還需要過一個adulth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