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理財公司_華融道理財

哈爾濱理財公司_華融道理財
從全國第一家社區銀行開業至今已有4年多的時間。和2013年、2014年的“火熱”相比,這兩年社區銀行逐漸“低調”,新增網點增速減緩、門庭冷落屢見不鮮。
地處小區門口,門面大小與旁邊小餐館相近,不仔細看完全發現不了這是一家銀行。
客戶經理在為一名老年客戶辦理業務。
這家社區銀行屏幕上打著郵票、生肖金鈔等廣告。
門庭冷落,該社區銀行只有一位女客戶經理“坐鎮”。
未來社區銀行發展猜想:
● 或能在二三線城市大展拳腳。
● 可能發展成類似于“無人超市”模式。
● 可考慮作為銀行線下場景“聚合點”。
冷冷清清,鮮有訪客。
近幾日,《國際金融報》記者走訪滬上多家銀行社區支行發現,半小時都難見到一兩位客戶,有些網點來了客戶卻無法辦理業務。
從全國第一家社區銀行開業至今已有4年多的時間。和2013年、2014年的“火熱”相比,這兩年社區銀行逐漸“低調”,新增網點增速減緩、門庭冷落屢見不鮮。
有業內人士分析,如今大多數社區銀行都難以實現盈利,是在“賠錢賺吆喝”。
論功能的完善程度,社區支行比不上傳統物理網點;論便捷程度,社區支行幾乎能被電子銀行完全替代,這樣“雞肋”的社區支行該如何定位?
曾被寄予厚望
所謂“社區支行”,是銀行物理網點的一種特殊形式,它設置在社區之內,定位于服務周邊居民,在營業時間、網點布局、業務范圍等方面均與傳統網點有很大不同。它在新興之初,曾被業內人士普遍看作“抗衡互聯網金融,實現‘彎道超車’”的新希望。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對《國際金融報》記者指出,“在互聯網金融和傳統大行的競爭中,中小銀行并無特別的優勢。但在當時,社區支行審批較快,可批量發展,讓這些中小銀行在短時間內做到較大規模。同時,通過進小區的這種模式,銀行能提高與客戶之間的黏性。”
從業務范圍看,社區支行主要經營理財銷售、個人貸款、財富管理、繳費結算,同時還定期開展商戶優惠、金融知識講座等活動。但是,社區支行不能辦理對公業務,也不能辦理安全等級要求較高的人工現金業務,如現金開戶、大額取現等,其他業務則可通過自助機具完成,如自助開卡、自助繳費、一定額度的轉賬匯款等。
“這是因為絕大多數社區支行不存在帶著玻璃隔板的‘高柜’,安全等級較低。”曾剛解釋說。
社區銀行這個概念的雛形發端于民生銀行。2013年4月,民生銀行在大連與同業開了一個金融研討會,民生銀行原董事長董文標提出了金融便利店的概念。隨后,在2013年上半年,民生、興業和平安銀行等多家銀行紛紛啟動了社區銀行戰略。
據悉,民生銀行曾提出要在三年內在全國設立超過1萬家金融便利店,光大銀行則計劃2013年內推出200家社區銀行網點。此外,浦發、中信、平安、華夏等股份制銀行均已采取積極態度。而擁有地域優勢的地方銀行,如北京農商行、南京銀行等也開設了社區銀行網點,而長沙銀行宣布將設立100家社區銀行。
這些銀行大規模動作引起了監管層的擔憂。
2013年12月,銀監會印發了《中國銀監會辦公廳關于中小商業銀行設立社區支行、小微支行有關事項的通知》(下稱“通知”),開始整頓股份制銀行大量開設社區銀行的做法,要求社區支行設立應履行相關行政審批程序,實行持牌經營。這意味著此前包括民生銀行在內的“自助+咨詢”的模式被叫停,一些已設立的網點必須打回去重新申請牌照或直接叫停。
半年之后,社區銀行等來了一個好消息。2014年6月,銀監會發布《關于推進簡政放權改進市場準入工作有關事項的通知》,要求城市商業銀行省內新設分行、股份制商業銀行新設不跨省的二級分行由所在地銀監局審批。這一利好政策再次點燃股份制銀行和城商行開立社區網點的熱情。
根據《2014年度中國銀行業服務改進情況報告》,2014年,全國共設立社區網點8435個。其中,小微網點937個,滿足了社區居民和小微企業的多重需求。不過,某些地方也存在“謹慎”的個例。
“直到現在,在我們這里,社區支行的審批端口還是封閉的,只存在少數社區支行還開著。”某一線城市國有銀行人士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銀行業要保持“五大行為主體,其他小銀行百家爭鳴”的局勢,任何人不能破壞。當初某銀行太過冒進造成一家獨大,破壞了這個氛圍才讓監管層出手。
賠錢賺“吆喝”
雖然在上述城市關閉了審批端口,而且部分銀行減少了相應的社區支行數量,如興業銀行,其社區支行的數量已從去年的1000多家減少到今年的900多家,但大多數城市還是可以增設社區支行,例如上海地區。
《國際金融報》記者根據上海銀監局發布的批復公告統計,截至7月14日,今年以來,上海地區共新增13家社區支行,關閉一家社區支行。其中,新增社區支行中有6家來自民生銀行、3家來自北京銀行,2家平安銀行,剩余兩家分別屬于光大銀行與浙江稠州商業銀行。
那么,如今,社區支行是怎樣的生存狀態呢?
日前,記者走訪了上海多家銀行社區支行后,發現了以下幾點問題:
一是客戶少,老年客戶居多,支行功能不夠完善。
剛從梅雨季節出來,7月中旬的上海已然進入“高溫”模式。然而與之相反的是,上海地區的社區支行仿佛還停留在“烏云”的陰影下,冷冷清清,門可羅雀。
“平時半小時都難見到一位客戶,即使偶爾來了一些客戶,我們也不一定能辦理他們所需業務。”上海某股份制銀行社區支行的一位工作人員對記者表示,最近天氣炎熱,客戶就更少了。
二是工作人員不固定。
便利店大小的建筑面積,兩至三臺ATM機,一兩個員工,這是大多數社區支行的“配置”。但在記者走訪過程中,有社區支行客戶經理對記者表示,其所在的社區支行沒有固定員工,員工均實行輪休制,她自己也是近日剛從附近的支行調遣過來的。此外,還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社區支行員工的離職率相對較高。
三是盈利難。
滬上某股份制銀行徐匯支行工作人員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稱,社區支行只有非現金業務才能辦理,例如賣理財、開卡、開網銀之類,生意自然沒有正常支行好。
“社區支行就是純粹賣理財,平時較閑,所以近兩年我行已經不開新的社區支行了,怕虧本。”上述工作人員表示。
針對這個現象,曾剛分析,社區支行的產品供應量十分有限,而且由于開在小區中,其客戶對象也相對有限,在這兩個有限條件下,社區支行很難實現盈虧平衡。從長遠的角度來看,社區支行的數量越大,銀行賠錢的可能就越大。
“如果以賠錢的方式能提升銀行與客戶的聯系或者增加客戶流量,這也是可以被銀行接受的。但問題是目前整個金融消費者的用戶習慣中,電子化程度不斷提高。很多客戶甚至連正常的全功能物理網點都不愿意去,更何況這些功能幾乎全被電子銀行涵蓋的社區支行。”曾剛表示,從這個角度看,社區支行目前基本上已經淪為“雞肋”。
未來如何定位
在賠錢賺“吆喝”都不一定有效的情況下,社區支行該如何重新定位,調整方向繼續發展呢?
一位國有銀行人士對記者表示,他仍看好社區支行的未來,但相對而言更適合在二三線城市發展。
雖然目前電子銀行發展較快,但還是存在一定的客戶分層。例如,不同年齡段的客戶,對于電子銀行和社區服務的喜愛程度不同。“社區支行繼續發展的趨勢不會變,不過將來可能會發展成類似于‘無人超市’那樣。”該國有銀行人士說。
而曾剛也表示,只是局限于傳統銀行傳統業務的社區支行,其存在意義并不大。它或可作為銀行整個網絡渠道戰略規劃當中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不過,曾剛認為,通過這種方式,社區銀行只能作為一種補充渠道存在,雖有一定價值,但其范圍和數量均較為有限。因此他還提出了另一個設想——轉化社區支行功能,將其作為未來銀行線下場景的聚合點。
曾剛表示,由于目前互聯網的擠壓,銀行在場景方面的結合較為薄弱。或可考慮將社區銀行的網點發展成銀行線下場景的一個聚合點。這些網點不僅限于銷售產品,而是把整個小區的經濟生活,甚至包括小區的社會生活有機地結合起來,借此提高客戶對銀行的黏性,直接拓展對客戶的服務空間,并在此基礎上生成一些相對可持續的交易場景。
“但是這種設想就意味著社區銀行的功能不再局限于簡單的網點,而是成為一個銀行去整合社區生態場景的一個工具,這對銀行提出更高的要求。”曾剛坦言稱。
哈爾濱理財公司_華融道理財
——以上內容來自網絡,如損害到您的權益,我們將刪除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