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一位投資天才的生命隕落了,他在遺書中把自己的一生稱為一場“失敗”。
他就是華爾街知名的股票交易家——杰西·勞雷斯頓·利弗莫爾。這位股王的人生堪稱傳奇,既享受過成功的鋒芒,也經歷過破產的磨難。
在利弗莫爾的有生之年,他那跌宕起伏的一生被寫成了一部精彩的傳記——《股票大作手回憶錄》,由作者埃德溫·勒菲弗對利弗莫爾的訪談文章編輯而成。
被公認為股票交易的經典之作,這本書絕不僅是一本股票技術分析的指導書,它還通過利弗莫爾的交易人生,來引導讀者洞察人性,超越自己。
如今,利弗莫爾這一代股王的身影已經遠去,但他的心路歷程永遠都是一面鏡子,他的成長之路,就是幫助我們認清自我的道路。
一、運氣的背后
愛迪生曾說:“天才是99%的汗水加1%的靈感”,而股王也不例外。
年紀輕輕的利弗莫爾就已在數學方面嶄露頭角,對數字特別敏感的他在14歲便開始從事股票事業。
起初,他只是一名經紀行營業部的小伙計,不久,他對行情演變的模式有了一番認識,并開始運用自己的思路進行獨立交易。
不過,除了這1%的靈感之外,利弗莫爾99%的努力是無法被忽視的。
在很多人看來,利弗莫爾之所以能夠看準時機行動,是因為他具有非凡的直覺。然而,利弗莫爾認為,一名股票交易者的訓練與學醫是類似的,他們都需要持續不斷的學習,才能積累足夠的經驗作出準確的判斷。
直覺,在利弗莫爾眼中,并非無意識的,而是由艱苦的研究得出來的經驗。正如他自己所說的:“我的成長之路只能憑知識鋪就。”
所以說,即便在風云變幻的股市行業,也絕不只是運氣在作祟。實際上,把任何人的成功僅歸咎于幸運,都是為自己懶于努力的一種托辭。
要想贏得成功,就要堅持不懈的努力,培養清晰的思維。
二、 人性的弱點
天才也是人,也會存在人性的弱點。虛榮心,便是其中之一。
已經在交易方面積累相當經驗的利弗莫爾,也曾被虛榮心所迷惑,以至于失去了自己的判斷。
一切都要從“棉花”開始說起。
1908年,利弗莫爾做多七月棉花合約,碰巧紐約《世界報》以《七月棉花被拉里·利文斯頓控盤》為大標題發表報道,此時,利弗莫爾借機賣出平倉。
正是這件事,他遇見了油腔滑調的大宗商品專家珀西·托馬斯。
在托馬斯花言巧語的勸誘下,利弗莫爾竟違背自己的判斷與原則,大力買進棉花,后來,棉花受到虧損,他仍不收手,更是愚蠢地賣出了給他帶來利潤的小麥。
結果可想而知:破產后的日子相當漫長且難熬。
與其說利弗莫爾因甜言蜜語而失去了理智,還不如說他被自己的虛榮心蒙蔽了雙眼。
甚至在回憶起這件不堪回首的往事時,利弗莫爾評價道:“關于股票投機的行當,我已經學到了很多,然而,還是沒有學會多少關于人性弱點如何作梗的內容。”
已經在交易行業摸爬滾打了多年的他,自以為能夠操控,卻受困于虛榮心,落入披著羊皮的狼群中。
因此,要做到對巧言令色具有免疫力,首先要擺脫虛榮心的誘惑,才能冷靜思考,準確判斷!
三、人生的平衡
在“棉花事件”過后,雖然利弗莫爾憑借自身的實力東山再起,但是,晚年始終逃不過抑郁癥的折磨。
在書中,譯者提到,利弗莫爾后期的生活放縱,早年自律的作息已一去不復返,他的家庭悲劇更標志了他人生的失衡,也導致他最終走上了窮途末路。
利弗莫爾生命的凋零給我們敲響了警鐘,也讓我們反思:到底什么才是人生贏家?
當看到利弗莫爾攀登上成功的頂峰時,我們斷定他就是人生贏家。然而,金錢是否作為唯一的衡量標準呢?
哈佛大學的一項重要調查曾表明:人生贏家需要十項全能。而這里的十項全能只有兩條與財富相關,其他的人生課題還包括身體健康、親密關系等等。
事實上,平衡的人生才是完整的,正如易效能創始人葉武濱老師所說的:“人生的幸福不僅僅在于追求卓越,還需要‘八大關注’”。除了財富與事業之外,我們還應把心力投入到家庭、旅行、健康等方面。
楊定一博士在《豐盛》一書中也告訴我們:財富的“多”并不代表人生的豐盛,生命的豐盛從心而來,那就讓我們回到心里去。
寫在最后:
《股票大作手回憶錄》無疑是一本經典的市場技術分析參考書,但我更愿意把它看作是一部精妙絕倫的人物傳記。
時過境遷,利弗莫爾的交易故事已成歷史,卻始終能給予我們警醒與啟發。
愿本書也能充當你的一面鏡子,愿你能從中洞察人性,重新認識自己,實現自我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