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荊編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是什么東西,這其實是一種存在于偏遠農村里最常見的東西了,尤其是在北方的農村,相比南方的竹編雖說略顯臃腫,可是更為結實耐用。
荊籃、荊席、荊框、荊簍等等都是山村里最常見的荊編。
一晃十幾年過去了,離開小時候成長的那個小山村已經十幾年了,期間再也沒有機會回去過。如今家鄉已經廖無人煙。每次想起家鄉都免不了對小時候生活進行一番懷念,而最為刻骨銘心的非荊編莫屬,因為那對于小時候的我來說簡直是童年最好的樂趣了。
記憶中,每次家里要編制新的荊籃或是其他荊條編織品,我都自告奮勇去山上砍荊條。因為小時候比較貪玩,尤其喜歡去山上玩。荊條需要那種長的特別直的,粗細也是根據編織東西不同有所不同。大件東西就需要比較粗的,而小件東西就需要特別細的。比如,如果要編制荊籃那么需要筷子粗細的就好。
對于荊條并不是什么季節的都可以,只能選取深秋的荊條。此時的荊條既沒有夏天的那么脆,也沒有冬天的那么干,柔韌性是最好的。
砍荊條需要技術,鐮刀是最好的工具,具備的特點是把長,刀快。一手抓著荊條,一手拿著鐮刀,順著底部。稍用力就輕易的砍下來了,但是對于稍微粗一點的就需要用點力氣了,不能慢慢的砍,而是需要猛一用力,這樣砍下來的切口是光滑的,且不容易把鐮刀弄壞??诚聛碇?,要把整根上的分支給砍掉,只剩下一根根的荊條。然后把頭朝一個方向尾部對齊碼放好。
而荊條一般來說都是扎堆生長的,所以不多一會就能砍上整整一捆??澈玫那G條都會直接用一根荊條扭一下就變成了繩子,直接給捆成一捆捆的。能扭成繩子需要兩個必要條件:有力氣和荊條有很好的柔韌度。所以大人們上山只需要帶一把鐮刀即可,根本就不用帶繩子。勞動人民的智慧是無窮的。
最后就是體力活了,需要一捆捆的給背下山。這個比較累,力氣大的能背上好幾捆,而我一般都是拖著走。當然每次拖到家好多荊條都被磨破了皮,免不了被長輩一頓訓斥,因為磨皮的荊條是不能用的。盡管如此,還是樂此不疲。
有時候遇見長的特別直、大拇指粗細的荊條都會很小心翼翼的從根部砍斷,并且還不能讓整根裂開,因為如果裂開就不好了,就廢了。這種是要做籃子的提手。也有直接編的提手,當然了肯定沒有直接用一整根方便了,不過編的提手是最結實的,幾乎不會斷掉。
然后就是編織,編織之前會檢驗一下荊條的柔韌性。如果柔韌性不太好,一般來說會生一堆火,然后手拿著在火上炙烤。生火的材料也是有講究的,一般采用小麥殼子,這種材料有一個特點就是不會像木材那樣燃燒很大的火,它只會冒濃煙,并有火星,輕易也不會滅。長輩說,這樣的火不毒。炙烤荊條正好,不會因為火大把荊條中的水分快速蒸干。
炙烤的目的就是提升荊條的柔韌度,火候必須掌握好,烤的狠就干了比較脆,容易折斷??镜妮p也是脆的容易折斷。所以這個就全憑經驗,長輩們通常拿捏的比較到位。而每次我都烤不好,經??镜拿摿似?。
而對于比較干的荊條也不會直接扔掉,通常會把它們浸泡在水里,浸泡一段時間后拿出來就可以用了。但是這樣的一般來說編織的不好,容易斷裂,壽命比較短。
最后的編織過程非常快,對于熟手基本上一天都可以編織十幾件小件的。有些手藝比較巧的還會編織很多花紋,最常見的編織類似于織布,有經緯線。
最后編織完成后要放到陰涼通風的地方進行陰干的,是絕對不能直接放在太陽下曝曬的。太陽曝曬容易裂,主要原因還是短時間水分被蒸干導致干裂。放在陰涼通風的地方幾天后就能徹底干透,這大約需要一周左右的時間,如果是大件需要的時間會更久一些。
可是隨著村里老一輩人陸陸續續的去世,村里的人不再熱衷于荊編了。會荊編的更是寥寥無幾,很顯然,荊編已經被徹底的淘汰遺忘了,農村的人早已不再務農而是紛紛出去打工了。
前段時間一時興起,想要回去讓人幫我編一個臟衣簍子,可是找遍了再也找不見一個人會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