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聽說劉同還是高二時,同桌捧一本《誰的青春不迷茫》看的熱火朝天,一個勁兒推薦,然而沉浸在數學題里頂著一個深度近視鏡的我抬起頭,看了看那青蔥的封皮,“幼稚無聊爛俗的青春小說。”這是我沒有翻開那本書,就對它下了定義。后來這本書漸漸地忘記了,劉同的那陣風也被高三的熱潮蓋住。
再一次想到劉同是前幾天收拾枕邊書時,意外地找出一本《你的孤獨,雖敗猶榮》。這還是剛上大學時,在書攤上淘來的,只是翻開過幾頁。那天我坐在床頭,用半下午的時間將這本書讀完,心中是震撼的。
這本書用33種孤獨換你從容前行。在開學的前夜一個人輾轉反側、猜想新環境;在畢業那天假裝瀟灑和決絕,拿起行李箱轉身的瞬間某種情感噴涌而出;在紛繁的職場,既堅持又妥協,一遍遍問自己“什么才是我想要的”;在復雜的社交中,戴上了假面具、學會了低姿態,卻也不忘在另一個平行的世界,那個傲嬌倔強的自己……這是這本書的簡介,我在此借鑒一下,畢竟寫的很漂亮。
同為中文系,或許是時代的原因,我現在已經完全感受不到書中的韻味了。這本書更多的是講孤獨,各種各樣的孤獨,有獨自一人憂傷的孤獨,有多年后感嘆歲月的孤獨,也有眾人狂歡,人群之中彼此卻沒有真正的友情,還是孤獨。每一種孤獨都是真實的,即使跨過了時間,那些也是能在現在找到。
其實每一個人都必須承認的一件事就是孤獨是我們一直相伴的朋友,每一個人都曾經感受過孤獨的滋味,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孤獨感會越來越強烈。世事便是如此,沒有哪個人是會陪你到最后的,你只能自己走下去,無論前路是否艱險,你別無選擇。尤其是現在這個社會,人情如此寡淡,有時候我會想,到底是什么造成現在這種局面?沒有答案。即使是呼朋引伴,賓客贏門,到了酒空宴散,人走茶涼,滿目望去,孤獨油然而生。
因此,劉同的這本書很真實,我不去想有很多人會批評他的書,我只是覺得一個作家的作品,只要能給人啟迪,即使只有一個讀者,也是極好的。畢竟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滿足每一個人的需要,實在是太艱難了,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