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這本書的理由很多。首先它是莫言諾貝爾獲獎作品。其次 , 是這本書的題目吸引了我。既然是諾獎作品,肯定不單單是介紹蛙這種小動物,還是去看看吧,于是就讀了它。
這本書的梗概是這樣的:小說通過講述一位鄉村女醫生的人生經歷,既反映了鄉土中國60年生育史,也揭示了當代中國知識分子靈魂深處的矛盾與懦弱。莫言說“蛙”其實是一個圖騰,是作為繁衍的象征。小說中,“蛙”和“娃”有著許多關聯。
蛙也好,娃也好,總之是關于計劃生育的故事, 讀了這本書感觸很多,我不能寫出高深的見解來,只是對計劃生育有一些零星的記憶。
1 母親與計劃生育。
母親和父親結婚的時候,父親已經快30了,他長母親十歲。在那個年代,這么晚結婚的人是很少的,一般人都在十幾歲就結婚生子了,? 父母結婚晚,有孩子更晚,他們結婚十年之后才有了哥哥。
在這十年里,母親沒有懷過孕。家族里的人都認為母親? 天生不孕不育。甚至想讓父親休掉母親, 讓父親再娶一個能給他生兒育女的妻子。老實巴交的父親沒有同意,因為母親漂亮年輕勤勞能干, 被人人夸贊的女人父親舍不得休。
中國的傳統觀念就是不孝有三,無后為大。連續十年,母親肚子沒有一點兒動靜,許多人都絕望了, 母親雖然著急,但并沒有放棄,她相信自己總會有一天成為一個偉大母親,那一天終于來了。
母親懷孕了,整個小村子就熱鬧了起來。有人說鐵樹開花了,有人說父親生理上有問題,母親偷男人了。母親每天都是笑的。從來不理會人們的議論和白眼,繼續在生產隊上班兒,什么都干,干得非常起勁兒。后來母親說,我才不在乎別人說什么呢,心底無私天地寬,嘴長在別人臉上,愛說什么說什么,我心里無愧就行了,你爸爸相信我就行了。可是糊涂的爸爸卻相信別人的閑言碎語,相信母親不守婦道。
母親嚴厲的對他說:“是不是你的娃兒,讓我生下來,你看看,如果長得不像你,就是我偷的。”那時候沒有親子鑒定,母親把澄清自己的希望寄托在了孩子的臉上。千呼萬喚,終于哥哥出生了,和父親長得很像,所有質疑迎刃而解。
母親喜歡孩子,生了哥哥之后決定繼續再生,然后我出生了。本來家就很貧困,我們兄妹倆給了家庭很大的壓力。母親需要到生產隊掙工分兒? 還要帶我們。還沒生我,只有哥哥的時候,她是背著哥哥上班兒的,現在還需要帶著我們兩個,怎么能干活呢?我是沒有爺爺奶奶的,我們兄妹倆都靠母親一個人帶著, 可以想象母親帶我們有多么的艱難。
母親教會了四歲的哥哥看著一歲的我。哥哥很聽話,在家里哄著我,母親繼續在生產隊上班。母親一下班急急忙忙跑回家照顧我們,母親說,那段日子把她累壞了,但她心里卻是甜的,她不再是大家眼中那個不下蛋的雞,而且她兒女雙全了。她決定繼續生,生一群孩子,讓沒生孩子的那十年里嘲笑她的人“啪啪”打臉,讓別人看到她 不但能生,而且還能生很多。就在這種情況下,母親懷了弟弟,計劃生育也開始了。
首先是工作組的人來家里找,讓母親打掉弟弟,母親不知道國家為什么有這樣的政策, 不知道為什么連生孩子國家都要管,母親堅決不同意。
母親說那時候大隊每天都在宣傳計劃生育,而且大隊干部話里話外總點她,說有些人家家里越窮越生。生吧,生吧!你會越生越窮!母親知道干部說的是我們家。但母親堅定了一個信念,無論你說什么,我都會把肚子里的孩子生下來呀。由于是計劃生育之初,政策還不是很嚴,弟弟就這樣順利的出生了。
母親經常默默地看著我們兄弟姐妹三人,說不出內心的幸福。她說她還想再生一個女兒,這樣兩兒兩女就完美了。然而計劃生育實在是不允許了。
母親用所有的愛呵護著我們三人, 我們在他的愛的呵護下健康成長。
二 鄰居的不幸。
都說我母親這個人命好,雖然生孩子有點兒晚,但是兒女雙全。鄰居二嫂也羨慕母親,有了兒子的她要生出女兒來。可計劃政策來了,而且越來越緊,肚子里的孩子要有危險了。
二嫂東躲西藏。還是常常被計劃生育的抓到,被抓到后工作組就給她做工作,告訴她孩子多了有哪些弊端。二嫂沒有文化,就認準? 一個理兒:多子多孫多福氣,誰也不允許動她的肚子。工作組見說什么也不好使,就開始嚇唬:如果你不打掉孩子,拆了你家的房子,不讓你家男人出去上班兒……二嫂東躲西藏一陣子后,還是被抓走了。醫生準備給他做引產,在推入手術室的那一瞬間,二嫂突然瘋了。她大吵大鬧,到處亂跑,整個人失去了理智。等大家控制住他,整個人已經精神分裂了。
沒有人再逼她把孩子打掉,她把孩子生下來了。但是整個人已經瘋了。她經常一會兒哭,一會兒鬧,好幾次,如果不是孩子奶奶看著,孩子早就被她摔死了。
計劃生育工作仍舊如火如荼的進行著, 這個村子到處彌漫著可怕的氣味兒。作為孩子的我,也能深深的感覺到氣氛的恐怖。
樸實的老百姓們不理解為什么要控制人口,他們認為結婚生子是天經地義的事。就包括小小的我,也一直不明白為什么要這樣做。
二嫂瘋了。所有人都可憐她,提防著她,唯恐被她傷到,因為他曾多次拿著剪刀試圖去傷害別人。
三 那個丟了工作的大哥。
街上的馮大哥,在鄉里上班的是吃皇糧的。他們家幾代單傳,到了他這兒媳婦給他生了兩個女兒,他每天搞計劃生育工作,決定自己以身作則,先做結扎。
他的這個決定被他的老媽知道了。他媽一哭二鬧三上吊,說老馮家幾代單傳,不能到他這兒就斷了煙火。他老爸威脅他說工作丟了,咱們可以再找,生孩子的機會錯過了。那是再也找不回來的,如果他們夫妻生不出兒子來。他就逼兒子離婚。
馮大哥思想覺悟高,他懂得計劃生育的好處,堅決不會再生第三個。看他這么堅決,馮大哥的母親急眼了。
“你們要是不給我生出個孫子來。我就去跳河。你爸臨走的時候,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有孫子,你們必須幫助他完成遺愿。”
馮大哥在母親給予的壓力下,最終辭掉了工作。妻子也很爭氣,在東躲西藏之后給他生了一個大胖兒子。馮大剛的母親樂的合不攏嘴,反正我是生了,你不能給我掐死吧。
這個男孩來的太不容易了。家里過于嬌慣了,上學的時候不好好上,很早就輟學了。輟學后不好好上班,在社會上混,由于打架,偷東西抓進了監獄。
馮大哥經常抱怨:“造孽呀!為什么要生他呀?我的兩個女兒都好啊!如果不生他,我的職位早就調整了,兩個女兒這么爭氣,我早就過上幸福的生活了。 ”
生活就是這樣。我們努力拼力想得到的,常常與我們的愿望背道而馳,我們不想要的 卻常常不請自來。
人們讀不懂生活,生活依然我行我素,它不給我們任何解釋。
《蛙》中,姑姑作為計劃生育先鋒,小獅子作為她的助手,當計劃生育工作結束后,她們兩個人卻都失去了生育能力,還暗中幫助他人超生。讀到這部分情節是我的內心是波瀾壯闊的,他們從心底里是善良的,是愛著村子里的每一個人的。但是在政策面前,她們又是一個優秀的工作者。
為了工作,他們丟掉了愛情,錯過了生孩子的最佳時機,不免有些同情他們來。
工作總是得有人干的,只要干了就會有得有失,姑姑失去了什么?得到了什么?她為計劃生育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自己卻沒有幸福的生活,晚景也是很凄涼,相信他會一起整個計劃生育運動來她也會感慨萬千的,不然后來她也不會那樣懺悔。
工作總是要做的,有工作就要有犧牲,犧牲掉的或許是生命,或許是幸福,或者是其他的什么,自古忠孝兩難全,這就是真理。
如今二胎政策開放了,國家開始鼓勵生二胎了,可是人們卻遲遲不愿意生了。許多人不再考慮相香火或者不香火的問題了。許多人經過綜合考慮,開始為自己而活,開始追求生活的品質,而不是追求孩子的數量。
生一群孩子,不能為國家做貢獻,卻拖累社會,這樣的事情沒有人再做了。少而精主宰人們的思想,人們會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國家的棟梁,而不是盲目的去生了。
《蛙》真的是一部非常棒的作品,它記錄了時代的變化,我的水平不足以去評價它,它卻深深的觸動著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