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很小的時候,大人就不斷教育我們:要上好幼兒園、好小學、好初中、好高中、名牌大學,修個好才藝,練個好技術,找份好工作,穩定下來,找個穩當的伴侶,生孩子,讓孩子上好幼兒園……這種標準化的成長套路已經讓我們無聊到煩。但是這種讓我們做“別人家孩子”的戲碼還是天天上演。
“隔壁老王家的小王怎么怎么樣”“你小學同學小張現在如何如何啦”“原來叛逆的表哥后悔當初咋樣咋樣了”……有的人總說,別作死啊,你不作就不會死,乖乖做“別人家的孩子”就可以安穩一生。
我卻很疑惑,人生70多載,為什么我要安安穩穩什么怪都不打?什么副本都不沾?什么隊都不組?就在這個地圖里老老實實地打醬油,耗盡系統時間然后掛掉?這個世界哪里有這種“安安穩穩的”?你敢打包票你的人生攻略千年有效?
這種不是“安慰”而是“恐懼”,我們害怕沖突、失敗、挫折,我們害怕做無用功,害怕被拋棄、被淘汰、被批判,所以“懶惰”地選擇所謂的“正確”道路。
相比之下,所謂的“作”,更是一種積極的自我探索。圍繞著那些模糊的可能性,我們迷惑著又興奮著,像要嘗試一盒不知道味道的巧克力,酸的還是甜的?更好的路就在前方,其他的去TMD吧。
2.
關于J?K?羅琳的成名短片在網絡上被瘋狂轉載:這個經歷了家暴、離異、失業的單親媽媽,在三十多歲才正式開始寫作,她寫的系列魔法童話在完成初稿后,曾被很多出版業大咖認為荒誕不羈,沒有任何商業價值。《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在出版前曾遭到12家出版社退稿,就在哈利波特獲得出版的那個月她依舊靠著政府的貧困補助艱難求生。
故事的結局大家都已經知道了,《哈利波特》系列叢書風靡全球,那12家出版社的臉被打得啪啪啪響。
短片最后的兩句話讓我至今難忘:即使三十多歲依然一無所成,你也沒有任何理由放棄自己;人生沒有太晚的開始,晚了的只是開始的勇氣。
這就是“作”的正確態度,小時候我們不知道怎么為自己選擇,只有好好讀書;老了之后沒得選擇,多是老得動都動不了,現在不作,什么時候作?
別拿年齡說事,誰不是上有老下有小?
別拿工作抱怨,哪有工作不委屈人的?
別拿明天糾結,明天生活得怎么樣,取決于你今天怎么過?
3.
開始嘗試寫作以來,我選擇了很多作家作為自己的“老師”,通過作品、問答等方式向他們拜師學藝。其中一個,叫“一直特立獨行的貓”。越是向她學習,越是佩服不已。
沒有名牌大學的光環,沒有家庭的大力支持,就憑著赤手空拳,即使偶爾被現實撞的頭破血流,也非要繼續“作”,堅持走自己的路,過自己精彩的人生。
她剛進職場就不務正業去作,每天堅持寫作出版了人生第一本書;懷著二胎卻辭職繼續“作”,堅持實現自己的夢想,成為自由職業人。
很多人問她,這么幾年累不累、苦不苦?她回答:“實際上,每個人都要經過這么一段時光,挺過去就沒什么了。經歷過社會的人都知道,沒誰躺在枕頭上哼著小曲就能實現夢想,你付出過怎么樣的努力,才配實現怎樣的夢想。”
人們都說不作死就不會死,我卻深信古典老師說的,always zuo,never die(常作不死才是人生)!這種“作”不是搞怪,而是讓我們看到可能,引導我們去奮斗,去追逐內心,去踐行自己的夢想。
終有一天,你再回頭看時,會欣賞、喜歡甚至懷念現在不斷“作”的自己,那便算是不負時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