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老板在幾次會議中提到“認為自己努力了,往往只是一種錯覺”,深有體會。工作、生活中,我們很容易被類似的錯誤認知誤導,然后去做事情、做決策,結果自然不理想或者事與愿違。想起前段時間看的傅盛的“成長就是認知升級”:
- 大多數人(95%)處于一種“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認知狀態下,也就是以為自己什么都知道,自以為是;
- 4%的人知道自己不知道,懷有敬畏之心,準備豐富自己的認知;
- 0.9%的人“知道自己知道”,抓住了事情的規律,提升了自己的認知;
- 而只有0.1%的人,“不知道自己知道”,永遠保持空杯心態。
一、個人再思考
認知,可能真的是人和人之間唯一的本質差別。技能很重要,但技能的差別是可量化的,技能再多累加,也就是熟練工種;執行很重要,但是執行的本質也是為了踐行認知。也許只有認知的差別是本質的。不同的認知,背后是不同的底層邏輯,決定了不同的態度,不同的行動和不同的做事標準。
二、個人反思
時間過得很快,過完上半年,加入現有公司整整5周年。經常問自己,自己在這個期間,成長了沒有,學到了哪些技能。是溝通能力變強了?還是業務能力變強了?還是抗壓能力變好了?好像沒有很具體的衡量維度。只是隱約地覺得,自己一直在用查理·芒格那句“比求勝的意愿更重要的是做好準備的意愿”來鞭策自己。工作生活中,抱著學習和成長的心態去準備,即便結果沒有太符合心理的預期,也不要泄氣。
往細的方面想,這可能是一種不錯的認知,能夠讓自己成長,但好像遠遠不夠。怎樣才算“做好準備”,有很多細化的空間。做好準備,可能包括要直面自身性格弱點(如處事不堅決、優柔果斷等),可能包括要不斷地完善知識結構、擴展視野,也可能包括要跳出舒適圈、不拒絕改變等等。這些方面,自己做得并不好,或者干脆之前就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存在。
未來,希望自己能夠敦促自己踐行以下幾點,不斷提高自身認知:
1. 保持空杯心態,保持謙卑心態,經常反思,切忌自以為是;
2. 持續學習和輸入,拓寬視野,用輸入倒逼輸出和行動;
3. 付諸行動。覺得重要的事情,要轉化成實在的行動,特別是那些挑戰舒適區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