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Y說他給小朋友買了一個華為平板,現在家里那個他自己要用。
我聽了很驚訝:你已經買了?
Y:是的!
我:為什么不和我商量,我前幾天剛給你發了小天才的平板,你現在就買了華為的平板?華為平板有護眼功能嗎?
Y:怎么定義護眼功能?
然后調出產品介紹給我看,人家華為多少人的研發不比你選的那個好?
我頓時很生氣,不想再和他交流了!一路上沒有理他。
總是這樣,買什么東西自己悄悄默默的就買了,沒有溝通商量,自己就買了。
家里已經有兩個平板,一個華為的,一個蘋果的。蘋果的屏幕已經有點問題(花屏)。
想想又是五千多大洋出去,甚是生氣!
本來說好以后家里各種開銷我來負責,他的錢存下來負責買房,實際上是他每個月的花銷根本存不下來我們原計劃的數額。
雖然他買的也是給家里用的,但是,還是生氣!
想想自己昨天給小朋友看衣服,100多的衣服都要猶豫很久,最后也沒有買,而Y動不動幾大千就出去,這可能是我們兩最大的差異。
很難說這種消費觀念孰好孰壞,有時候也會擔心自己這種消費理念在工作上在個人發展上是一種阻力,每次買課程都也會再三評估。
但是在生活上,我還是期望奉行非必要不增實體這樣的理念。
可能最讓我討厭或者生氣的是Y在每每談到買房時一幅自己沒錢沒出息生無可戀的絕望態度,然后又在自己買東西時則大手一揮說要注重生活品質的截然不同的態度吧。
我認為為了大目標(買房子)有一些小目標(享受生活)可以犧牲,而又常常覺得Y并不是這么想。
對于我們收入的分配,目前而言看來是我的一廂情愿或者過分控制欲的體現,并不是雙方的共同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