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在簡書上寫過一篇文章說,大學時期的我有過一段似是而非的創業時光。
文章一經發出,便惹來了很多走心的評論。?
事實上,那段時光里喜歡打著創業的名號,干著稚嫩的交易,感覺自己總是闖南走北,事實上走的最遠的也就是上海,感覺自己見過很多人,事實上能深層次交流的又有多少個?
畢業后,我回望過去四年,不禁唏噓不已——我以為自己與同齡人拉開了距離,誰知道我始終沒有褪去學生的稚氣;我以為已經熟悉了社會,誰知道自己走過的路,見過的人,只是冰山一角。
某些深夜里,我會發呆,只因想到了一些殘酷的現實。比如,人人都在大學里學到了各種技能,考到了各種證書,養成了很多好習慣,甚至存了一筆小金庫。這還是算是普通的同學,那優秀的呢?保研、留學、甚至借助互聯網風口積累了無數資源及財富……
而我呢?
我沉淀了什么?
一事無成。
這四個字很殘忍,沒有人會愿意相信這是事實。
但,跌入谷底的人往往會思考這到底是事實還是自卑心作祟。
20歲過后,我便不再用年輕給自己借口了,但想想自己畢竟還活在人生的上游,踏出社會不久,又怎可用一事無成這么嚴重的四個字來形容?
說自己一事無成,還不如說自己陷進了迷茫里找不到出口,然后祈求著上天能掉個餡餅砸中自己,讓自己醒過來。
幸好沒讓我失望,這個餡餅來了,只是它不是從天而降,而是從一個同事的口中,結合自己的錢包得到的。
是的,這個餡餅就是我想推薦的 張萌 《人生效率手冊》。
談談認識這本書,認識萌姐的機緣。
2017年的上半年還在校園忙著畢業論文,下半年就開始進入緊迫的工作節奏,周遭的環境在不斷變化,日子變得不再漫長,各種經濟壓力及輿論壓力接踵而至,導致我一度迷茫得在深夜起來看手機。
那段時間,是自己的文字,是自己的聲音陪伴了我。不管有多少人在收聽,也不管有多少個粉絲,我做的一切都是為了療愈自己,不為別的。但久而久之,似乎寫作這件事情讓我更了解自己,學會表達自己的結果就是吸引了一兩個知心的工作伙伴。
當學會了表達自己,學會提出問題,便會有人提供對的方法和工具,萌姐的書就是一位工作伙伴介紹給我的。
就在2018年1月份,我覺得自己徹底醒了過來。
我現在很難去描述那種感覺,只知道成長真的有可能只需要一夜。
那一夜之后,我思考了很多,將這本《人生效率手冊》看了一遍又一遍,做筆記,寫總結,再寫總結,后來的后來就有了這篇文章。
這本書里讓我看到了四個思維,三個習慣,兩個嶄新的概念——這也是這篇文章分享的重點。
四個思維
01
人格屬性思維
當年在我們的創業團隊里非常注重系統復制,摒棄個人魅力。這樣的理念本身是沒有問題的,但由于我理解不到位,不知覺地將復制和獨特兩個概念完全對立,忽略了這個時代里萌生的一個新概念——個人品牌。
每一門學問都沉淀了前人的經驗和教訓,但時代永遠在變化,并不應該將所有事物靜止地看待。適當融入新的概念,適應潮流發展,一定會更有用。
這一點我是從萌姐書里“人格屬性”一詞中領悟出來的。
她提及自己的計劃和筆記,我那時候覺得特別受用,卻也看到她在后面細心提醒,不論是計劃還是習慣都是有人格屬性的,不應該全盤接受。
這個人格屬性,是要通過一段時間模仿和學習,然后適當判斷后摒棄一些不適合自己的工具或者習慣,最后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行事節奏,才得以形成的。
尋找人格屬性自然需要時間,但需要有這樣的意識和思維,我們才不會因為做不到別人能做到的而過分苦惱,同時也會發揮自己有別人沒有的優勢。
成功可以參考,系統可以復制,但最終踏上成功彼岸的人,一定是在無涯學海中融入了自己無數的思考和經驗,才得以實現大夢。
02
總結評估思維
以前我很愛計劃這計劃那,因為只有計劃了我才會心中有數。然而在某些情緒或者環境下,我總是達不到自己的目標和計劃,所以有個男性工作伙伴跟我說過,你做了計劃根本沒用,目標也沒有達成,還是別做了。
不只一個,還有一個同為水瓶座的男性工作伙伴對我說,水瓶天生不擅長計劃,不像土象星座那樣,可以十年如一日地做計劃作總結,所以通常簡單做一下羅列就好,心中有個數就好。
問題早就在幾年前生成了,但我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解決辦法,直到今年我才意識到這個問題的解決出口。
首先,特想對話那個否定我做計劃的伙伴——不是計劃沒用,是當年的我沒有花時間總結。
就像萌姐說的,時間管理是一門系統,四個步驟(計劃,執行,總結,再計劃)一個都不能少。
另外,簡單羅列的計劃方式是正確的。對于我來說,時間管理需要空間,暫時來說無法做到分分秒秒地貼合計劃,但做計劃需要沿著目標來做。
我發現我會老是忘記自己的目標,一個月過去沒有實現,一點罪惡感也沒有。人家總是教訓我目標不明確,做事不成熟,我卻不知道問題到底出現在哪里。
看了這本書后,這個問題有很好的解決方法——萌姐書里提及要將目標分解,要先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和年目標,再將其逐漸分解,在計劃每個月的行程的時候,毋庸置疑你會自覺根據目標設定計劃,你的計劃里很自然地會逐漸減少那些與目標無關的事情。
我以前總是會很苦惱日歷無法帶在身邊,也苦惱是不是應該用電子軟件解決日程,甚至發現自己總是做一些身心分離的事情。比如在某個程度我根本上不想去某個聚會,但不知道想到了什么,就硬著頭皮將其作為娛樂事務參加。事實上那件事根本不帶有娛樂性質,甚至可能會給自己增加負面因子,毫無意義。
當你有了確定的目標,時刻總結,最起碼會在這種事情再度出現的時候,你的選擇會更加果斷,不容易被別的聲音影響到。
03
工具思維
我以前總是亂畫時間規劃,能做一天但總是沒能堅持下去。為什么?沒有恰當的時間管理工具。
我是一個很懶的人,所以我不會去細心制作一些什么工具,直至我遇見萌姐的《贏.效率手冊》,我覺得是件很特別的事情,似乎我大學中想花些心思做又懶得做的工具,剛好有人做了,這種感覺真的特別省時省力。
比如計劃手冊中的目標分解。
比如讀書筆記中的四大板塊。
比如旅行筆記中的流程化和模塊化。
這都是我大學時苦惱寫不好的東西,因為我是個很懶的人,所以我不會去特地去設計這種東西,甚至以我的經驗也無法系統清晰地將這種東西具象化。
當我看到這些工具里的介紹以及萌姐平日的行事習慣,我一下子有了很大的方向。
擅用工具者是智者和愚者的分界線。
借鑒成功人士的工具,會讓我們省時省力,比如在一開始前,我不會知道以前我想隨手記下的一些東西可以分為靈感筆記和隨手筆記,也不會知道旅行還可以專門做個旅行筆記,也不知道讀書筆記中可以將金句、思維導圖、目錄、以及反思放在一起,最重要的是要在恰當時間整理。
我沒有看自己筆記的習慣,記筆記的時候光是享受記載的感受,過了很長很長一段時間,那些用心記下的筆記就會丟掉,然后看完后就丟掉,鮮少會去總結。
想想以前,這或許就是我無法到達名校的原因之一。
當然,在若干年后這些東西可能都不適合我用,畢竟事物是發展的。但我可以肯定的是,逐漸將成功人士的工具利用再篩選,是一件正確的事。
那本配套的《效率手冊》筆記本,就像是把我當年腦子里需要的圖畫全部做出來了,所以我立刻下單開始學著使用,果然這個季度過得相對有些條理,甚至開始做了很多自己想了很久卻沒做的事情,比如學鋼琴,比如畫畫。
04
學習思維
從讀大學那天起,我就開始放棄了學習。或者真的因為高中的體制太過壓抑天性,又或者我的天性里難以掩蓋的自由追去,再加上身邊的人同樣不愛學習,我逐漸放棄了看書這個習慣。
精彩的事情太多,迷茫的事情也很多,連閱讀的感覺和沖動都丟失了,其實很可怕。
著名職場作家七芊說過,你可以逃避校園的學習,卻永遠逃避不了想進步就得終身學習,積極閱讀的事實。
以前真的不明白付費參加培訓是門投資——記得大一的時候想參加那些很貴的培訓班,就會被勒令遏止,又或者各種溫柔勸說,似乎窮人家孩子去學別人上課就是犯罪一樣。
現在回過頭來看,這就是窮人思維和富人思維的區別。
試問一個要進步要成長的人,尤其是這個時代,又怎么能不使勁兒往自己身上投資?尤其是年輕人啊,學的東西不管在當下有用沒用,它總會讓你成長——再沒用的知識,在另一個角度思考,不就是幫助你以后篩選更適合的知識方向嗎?
千萬不要讓固有思維影響了自己,學習很重要,尤其是這個知識付費的時代,知識投資真的很重要,至于能不能用上,跟你會不會用有關,而不是跟你學不學有關。
三個習慣
01
早睡早起習慣
我很慶幸在即將迎來23周歲誕的那個月起,終于有了早起的意識。
當時我為什么會想早起呢?是因為夜晚寫作和工作的沖突——事情實在太多了,導致我很多日子都是晚睡遲到,這個動作讓我覺得每次踏進辦公室都很不舒服,甚至久而久之讓我很看不起自己。
吸引力法則的原因,我很自然地接觸了一些博主分享自己早起的文章,并且看到文章下有大量讀者對早起習慣的欣賞以及求幫助。
看著文章下面的那些評論,我其實很奇怪,為什么會有那么多人想早起?難道睡到太陽曬屁股不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嗎?
我就是一個很畏懼早起的人。
這種根深蒂固的意識來源于過去二十多年,媽媽總是喜歡讓我睡到最后一分鐘,然后匆匆上學,并沒有幫助我培養良好的起床習慣。
但最重要的還是因為中學時代長達六年的起床節奏。那時候我在行為上尊奉各種霸道紀律規則,在思想上便不自覺地與那種霸道校風的抗爭,以至于我一直抗拒早起,抗拒晨練。參加樂隊或者積極掃地什么的,就是為了不去晨練,不去晨練就可以成為宿舍最晚起床的人,這對我來說是一種美妙的感覺。
慢慢的,早起這件事對我來說,變成了殘忍和艱辛的代名詞。
在后來讀大學的日子里,我更是享受睡到中午十二點的生活,享受深夜工作的感覺,也從來沒有晨跑或者晨讀的習慣和欲望。晚睡晚起是常態,就算看到無數篇年輕人深夜猝死的文章,我最多會唏噓一陣,便將其忘得一干二凈。
一日之計在于晨,倘若連早起的欲望,連改變的意識都沒有,這其實很悲哀。
多年來的堅決不改的習慣,多年來根深蒂固的恐懼,很難讓我在短時間內打破晚起的魔咒,但當我愿意改變的時候,這本身就是值得高興的事情。
事實上,這個季度我逐漸控制了自己的起床時間,哪怕是慵懶的周末,我也不愿意睡到晌午。而最近這些日子最遲也會在八點前起來,四五點起來也不覺得疲憊。
看著總結筆記上的那一列時間表,可能是因為圖像化了,我慢慢地希望將那些事務安排往前移,再往前移一點,就有一種輕輕的成就感。
再看看身邊的某些朋友,我本想勸他們一起早起,結果如初一徹地給我答復:我的工作不需要早起,而且我早起也不知道干什么。
知道自己為何要早起,決定要培養早起的習慣,在某種程度上就已經走在了很多人的前列。
02
以人為師習慣
這真的是最直擊靈魂的一點。
大學里身邊的同齡人似乎大都和我不同,他們喜歡按部就班,喜歡談八卦聊結婚,與人交談的過程要么是消耗我的能量,要么是墮落式無營養聊天。
所以我很少呆在校園里,更多地出外尋找機會。
于是,有很多比我年長的優秀人士會突然出現。
他們存在于我的人際關系網里,但從來不屬于我的圈層。
整整三年時間里,我完全找不到和優秀人士交流的正確方向,最起碼我想達到的交流層次和感覺是從來沒有達到過的,久而久之我便一直覺得自己的圈層沒有變化。
人人都說我能說會道,表達力極強,這反而讓我更加困惑自己是不是不會去傾聽別人,面對優秀的老師的時候我該去表達自己還是應該盡可能謙卑地聆聽。
我不知道答案,所以我那段時間給人的感覺就是稚嫩,我自己感覺自己則是生硬而極端。
以前我信奉“只有增值了,圈層才會變“之類的話,所以會想著去賺一波錢,然后再想以后的事情,只是我逐漸開始懷疑,增值這個詞是不是僅僅指錢?
答案是否定。于是這個問題就變成了一個死循環,一直留到了2017年12月。
當時我與一個同事交流的時候便提及于此,她零零散散地提及到了萌姐,也提及了一些別的。當時很感興趣,但絕對沒有想到三個月后的自己居然會在思維和行動上有如此的飛躍。
以人為師,不僅僅是教我們要向人學習,而是要抱著這種觀念與人交流。
有這樣的觀念,你給人的感覺就是正常而不是扭捏的,你就是在做自己,你的魅力在散發著。這般交流的時候,你一定會有所成長,同時也會讓彼此進入日后更加深入的交流,而不是膚淺交談過永不相見。
書中提及萌姐以人為師的一個動作就是邀請優秀的企業家喝咖啡,這個動作的本身就是優雅大氣,誰會不喜歡?
除此之外,還提到萌姐每年列出50個以人為師的名單,爭取機會去與之交談,里面還提及從關注微博公眾號或者其他開始,然后慢慢帶著問題去拜訪之類的方法。
以前一直說認識高層次的人,但我總覺得自己的思想境界完全達不到能夠與那些人交談的資格,所以就固步自封,久而久之就會與自己原來圈子里的人交談,永遠走不出來。
夠不夠資格與高層次人物交談,真的不是取決于你的經濟水平,而是你是一個怎樣的人,以及你在交談前做過哪些詳盡的準備。
03
持續行動習慣
我一直很佩服那些能夠將堅持這門學問踐行得淋漓盡致的人。
記得之前面試一家公司時,他們讓我填一份表,就是典型的DISC性格測試。我之前從來沒有做過類似的性格測試,但那次測試后,我根本不用看結果,就對自己有了一個極為清晰的了解——I項和S項的選擇太多了,尤其是I.六十道題中我按照選擇其他兩項的題目加起來可能連十個都沒有。
那時候我不明白,但后來不知道在哪兒看到一句話:誰比這些I型人群堅持,誰就能贏。
說的真對啊。我覺得在自己開始檢視自己問題前,或者說是原生狀態前,我真的不是一個天生會去堅持的人。有些人天生享受堅持的感覺,天生目標感和執行力就高,所以在很小的時候就會堅持跑步,堅持畫畫,堅持做某樣看似不起眼到最后卻變成了自己最牛的事情。
而我呢?天生喜歡半途而廢,三分鐘熱度是我的常態。
當然,那是年少的自己,沒有目標,只是在大人的聲音和保護下自由地活著。
然而當我逐漸踏入社會舞臺后,我總會看到那些曾經喊著要創造奇跡的人燃了好一段時間后,不知何時逐漸退出人群的視線里。
我也總會看到大學里某些喊著學英語,彈吉他,減肥的人,有些人一個月就有了巨大的進步,有些人一兩周過后就能忘記了自己喊過些什么……
你永遠無法想象在某個領域堅持一件事下來的爆發力有多強。
世界就是那么公平和守恒,你將時間分散開來,可能會變成一個各方面都懂些皮毛的人,但你若能將時間集中地聚集在一個領域,就會變得很有魅力。
一輩子那么長,真正的人生魅力可能恰恰在于堅持。
哪怕是一件小事,只要你足夠想要,然后顧著勁兒地堅持努力,一定會在某個不知名的日子里產生足夠的爆發力。
兩個新概念
01
青年領導力
我記得有位老師曾經說過,領導和領導人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這句話看似簡單,卻耐人尋味,以至于我現在也不敢貿然去解析這個詞匯。
普遍書籍談及了很多培養領導力的理論,有時候也有人談及經驗,但那在我分析來看,那更像是中年領導力,與青年領導力真的有一定程度上的區別。
之前接觸很多成熟的創業人士大都在35歲以上,可以說是企業家而不是創業者那么簡單了。個人總感覺他們和年輕人的過家家創業概念有著天壤之別——思維成熟,習慣極好,堪稱卓越,雖然較很多年輕創業者來說保守得很,但不得不說,他們是社會上創造財富的中流砥柱。
只是,年輕創業者如果全盤復制中年人的行事作風,恰恰會掩蓋掉了自己的特質甚至是與生俱來的優勢,然后產生一些列不必要的自卑感和失落感。
從萌姐身上,我真的看到了一個優秀領導人的樣子,更準確說,讓我看到一個優秀的年輕的女領導人到底是個什么樣子。
優秀領導人——以身作則,擁有愛與吸引愛的能力,是教練而非講師。
年輕領導人——早起十九年,相當于比很多人多利用了好幾年的時間;將每件事堅持到底,積累著未知的爆發力;懂得以人為師,借力使力不費力。’
這啊,不就是我想成為的人嗎?
年輕的我們,想在這個喧囂時代里創造些什么奇跡,是不是要有那么些成功人士的思維?是不是要培養些成功人士那些共同的習慣?是不是要利用自己的特質更快地接受行業概念?
02
平衡生活
昨天有網友評論,說萌姐的書給他最大的思維沖擊是目標思維。確實,我將這本書翻了很多次,才慢慢地將我潛藏多年卻不怎么會表達的目標定義出來。
那就是,我想成為一名很優秀的領導人,不想去靠傷害別人而爬上金字塔頂,而是靠幫助別人成就自己。
那是我一直想做的事情啊,只是我從來沒有花時間去總結過。
我不想當什么女漢子,為了事業硬是把自己活成一個冷冰冰的人。
我也不想為了成為人們眼中的好姑娘,然后選擇一家安逸的公司工作,過著看似穩定實則最不穩定的生活。這種日子過下去,不叫生活,頂多叫生存。
在這個時代,很多前輩已經為我們證明了只要面包不要愛情的婚姻不美好,只要愛情不要面包的結合同樣不美滿,也證明了事業上的某些模式不人道或者即將被淘汰,所以一定會有人過的十分好。
我想象中的幸福,要通過帶給別人價值來成就自己的事業,要高品質的生活,要美,要財富,要共同成長的伴侶,要理性感性共存的愛情和婚姻。
世事兩難全的意思從來不是來定義夢想的,最多說明在實現夢想的過程中要付出的代價。而我相信那些所謂要付出的代價,只是上天覺得不適合我而幫助我犧牲的東西。
過去有太多人愛工作,拼生活,如今多了很多所謂的斜杠青年,多了很多所謂的品質生活的追求者。這是一件好事,至少有很多人已經開始喊口號了。
只是啊,像萌姐那般年輕美麗又優秀,理性又善良,堅持的領導人,對于這個世界來說還是太少了些。
能在工作的同時,兼顧自己的健康,兼顧自己的臉蛋,并且將這件事堅持一輩子,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這不是領導做的事情。
但這是一個優秀領導人應該做到的事情。
總感覺在上一代的社會舞臺里,“教會徒弟餓死師傅”的思維影響著很多人,以至于很少人會將一些自己的思維、習慣、概念無私地分享出來。然而現在互聯網時代,一切變得透明,知識付費也讓很多變得直接,我們變得幸運。
然而,我依舊要感恩萌姐。
不是誰都有機會和有勇氣向那些極為優秀耀眼的人請教的,而萌姐對自己的定位,狠狠地將很多人拉了一把,打開了一個以人為師的世界。
給予勇氣,給予信念,給予能量,給予愛,這就是我定義的優秀年輕領導人萌姐,也是我未來要成為的人,所有異類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