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后的營養切換:有了腸道菌群,才能夠產生饑餓感
從“子宮”到“母乳”,自然界如何實現從“胎兒”到“嬰兒”的營養供應模式轉換?
參考答案:出生后,不僅通過母乳給嬰兒提供碳源,而且還把腸道菌群積極主動地進行補充(尤其是來自于母乳的友誼菌群),從而使得不僅“授人以魚(碳源,食物),而且授人以漁(分解和處理碳源的工具即腸道菌群)”,這是因為“饑餓源于菌群”,即自然界通過腸道菌群持續向嬰兒胃腸道黏膜施加碳源需求壓力,而向嬰兒提供了饑餓感。
嬰兒之所以餓得哭,是因為其腸道菌群向胃腸道施加了強烈的饑餓刺激信號,在胃腸道形成饑餓導致的痛覺反應,而被嬰兒大腦所感知,表現為“餓得哭”,當然,此時盡快給孩子喂奶即可,一方面嬰兒的腸道菌群有了營養,另一方面嬰兒也能夠得到營養而長身體。
由此可見,包括“乳糖不耐受”以及類似的食物過敏問題,實際上與嬰幼兒胃腸道菌群異常紊亂失衡有關,缺乏處理這些過敏原(食物)的能力。
通過改善腸道菌群的多樣性,往往會得到改善,反映在飲食方面的話,就是提倡和鼓勵母乳喂養以及飲食多樣化,避免挑食偏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