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以前的同事聊天,問近況如何,她說:
“以前年輕的時候,什么多想去嘗試,現在三十幾歲了,好像什么也不想了。”
前同事在一個公司待了5年,今年32,做著小主管的職位,工作不是很忙,有時甚至無聊,做到這一步,覺得一切似乎索然無味。
“我現在對打扮自己沒興趣,買新衣服也沒太多欲望。以前總是憧憬的旅行,對著地圖看了半天,發現哪里也不想去?!?/p>
在大前研一2010年出版的《再啟動》一書中,提到了日本的“無貪欲族”。
“現在15-24歲的日本年輕人所具有的價值觀似乎與年長于自己的日本人完全不同”。
“以前,男孩子在成才少年后,通常都會對汽車感興趣并且充滿向往,然而他們卻對汽車毫不關心,也不想擁有”。
“男人追求汽車,女人則追求高檔名牌。不過這一代人中的女孩子對高級名牌變現的異常冷淡”。
“總而言之,他們的舉動與以前的日本年輕人完全不同,對于‘擁有東西’根本沒有欲望,除了物欲以外,‘出人投地的欲望也有所減退’”
日本年輕人的現狀和30歲后失去欲望的人何其相似。
01/哪里是喪失欲望,是向現實妥協罷了。
人為什么會喪失欲望?原因不外乎有三,一是欲望已經被滿足,二是滿足欲望的難度太大;第三種,欲望沒被滿足,難度也不是很大,喪失欲望是因為“懶”。
我無法判斷朋友喪失欲望是因為第二、還是第三種原因,但卻了解不是第一種。從世俗的標準來看,她遠遠算不上成功,租住在二室一廳的城中村,老公、小孩和不多的存款,就是她的全部。然而,在仍需要奮斗的年齡,她卻喪失了前進的欲望。
環顧周圍,其實很多人從30多歲開始調低或放棄自己的某些欲望。
比如,30歲后,從原來追求車房和職業成長、社會地位,轉變為“我為什么要尋求世俗的成功,我的人生哲學是知足常樂?!?/p>
因為前路太難,安慰自己,懂得“知難而退”也是一種智慧,從而讓自己心安理得。這樣的人生,其實是一種悲哀。
02/從30多歲,開始退步的人生。
如果30多歲還無所成就,在欲望更強和欲望減弱之前,你會選擇哪個?
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紀,銀行賬戶存款不夠充裕,事業前途看來短期仍舊不會有太多起色,我們的生活,可能會變得謹小慎微,不敢大花手腳,欲望可能從年輕時創造一番大事業,改變社會,實現自我,變成一次向往已久的旅行,存款到終于可以買房買車,或者一個長長的假期。
而事業,則在人生中退居二線,反正再怎么努力,也難以有很大的改變,那不如,安貧樂道,在現有的條件下,盡可能安穩的度過余生。
確實,努力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就會很輕松。
所以,從30多歲,開始退步的人生。接受世界被年輕的一輩所掌管,接受自己被年輕人掌管,雖然顏面上似乎過不去,但眼下也沒有更好的方案。
人生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當你放棄努力,才真正老了。
03/放棄欲望之前,不妨抬頭看看。
米蘭·昆德拉說:永遠不要認為我們可以逃避,我們的每一步都決定著最后的結局,我們的腳正在走向我們自己選定的終點。
放棄欲望,不再努力,意味著什么?承認自己的無能,永遠以仰望的姿態去看那些更成功的人,等臨終時才發現,不曾為這原本可以更加美妙的一生好好奮斗過。然后,帶著遺憾,無奈地離開。
還有比這更令人遺憾的結局?
在我們放棄欲望之前,不妨抬頭看看。
未來還有幾十年的人生路,放棄努力的你,競爭力會越來越低,甚至會被甩在社會快速發展的洪流之外,眼睜睜地看著世界快速向前。眼睜睜看著自己20歲時買不起的東西,30歲、40歲依舊買不起。
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的研究人員在2015年曾做過一份美國研究報告,報告的結論是,如果你在45歲時還沒有富有,那么你可能永遠不會富有。
研究過程中,他們發現,對于美國普通的男性勞動者來說,“大部分收入增長發生在他們工作的頭十年”——通常是在25歲到35歲之間。
從35歲起,男性的收入增長將會放緩——然后大約45歲后,收入一般將停漲或下降,特別是那些低收入人群。
欲望是人類進步的源動力,缺乏動力的你,離45歲還有多遠?
04/如何獲得更有動力的人生?
·為自己找一個競爭對手,可以是你的朋友同事,以超越他們為目標,推動自己改變、進步。
·找到1個或多個榜樣。一個你也想成為TA那樣的人,關注TA,學習TA。
·從設立一個小目標開始,以獲得小的成就,推動自己獲得大的成就。
·對自己狠一點。
·和充滿激情的、積極的人交朋友,從他們身上感染進取的動力。
永遠記住,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即使你已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