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秋水》篇記錄了一次著名的“濠梁之辯”: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曰:“鰷魚出游從容,是魚樂也?!被葑釉唬骸白臃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不知魚之樂,全矣?!鼻f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這段話翻譯成白話文就是:
莊子和朋友惠施在濠水的一座橋梁上散步。
莊子看著水里的鰷魚說:“鰷魚在水里悠然自得,這是魚的快樂啊?!?/p>
惠子說:“你不是魚,怎么知道魚的快樂呢?”
莊子說:“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
惠子說:“我不是你,本來就不知道你;你本來就不是魚,你不知道魚兒的快樂,也是完全可以斷定的。”
(滿滿的瓊瑤劇臺詞即視感有木有?。?/i>
莊子說:“請回到我們話題的開頭。你說‘你怎么知道魚的快樂’云云,就是已經知道了我知道魚的快樂而問我,我是在濠水河邊上知道的。”
莊老先生以勝利者的心態,喜滋滋地在自己的書里記載了這一次辯論,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其實仔細看一下這段話我們就可以發現,惠子只不過是順著莊先生的話提出質問,但并沒有肯定莊先生的話,莊先生完全是玩了個邏輯上的小把戲。我相信,惠先生如果當天也寫了日記的話,肯定會是另外一番記錄。
當然,我寫下這段文字的目的,并非是要為這段兩千多年前的公案翻案,而是想說說這次辯論的主角——鰷(tiáo)魚。當兩位古代先哲為了誰是誰非爭論不休的時候,作為事件的中心,我們的鰷魚同志既沒有插上一句話,連聽都懶得聽,更沒有在自己的日記里記上一筆,甚至沒在朋友圈發文說自己偶遇兩位名人,而是只顧自己在水里悠閑地游著,不知道要高明多少。
但是,和名人搭上了關系,鰷魚想不紅也沒辦法。唐代詩人獨孤及在《垂花塢醉后戲題》中寫道:“歸時自負花前醉,笑向鰷魚問樂無。”蘇東坡也在詩中寫過:“鰷從容出何為哉?!睔W陽修的哥哥造了座亭子,名曰游鰷亭,歐陽修還為此寫了篇《游鰷亭記》。三者都與“鰷魚出游從容,是魚樂也”有關。
鰷魚,也叫?,拉丁學名為Hemiculter leucisculus,各地俗稱不同,有白鰷、白條、鲹鰷、參條、穿條、竄條、青鱗子等等,分類學上隸屬于動物界、脊索動物門、魚綱、鯉形目、鯉科、鲌亞科,生活于河流、湖泊中,一般長約70~140毫米,從春至秋常喜群集于沿岸水面游泳,行動迅速,是一種常見的小型淡水魚類?!侗静菥V目·鱗三·鰷魚》中說:“鰷,生江湖中,小魚也,長僅數寸。形狹而扁,狀如柳葉。鱗細而整,潔白可愛,性好群游?!?/p>
作為水體中上層的小型雜食性魚類,鰷魚主要攝食有機碎屑、水草、藻類、輪蟲及昆蟲等。然而,這并非因為鰷魚是個吃貨,說來心酸,這其實是由它處于食物鏈底端的位置決定的:只有什么東西都吃,才能獲得足夠的食物以活下去,繼而繁衍種族。所以它才繁殖能力強,一次可以產下約1萬3千顆卵,像所有弱勢動物一樣,靠繁殖策略來延續種族。所以它才行動迅速,既為攝食,更為逃命。柳宗元在《小石潭記》里寫的“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徹,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據說就是寫它。又據說《水滸傳》中張順外號“浪里白條”,也是形容他在水里像鰷魚一樣行動迅速。
鰷魚由于個體小,又兼刺多,經濟效益不高,常被稱之為“野雜魚”。其實,鰷魚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據測定,鄱陽湖十余種野生魚類中,鰷魚的不飽和脂肪酸二十碳五烯酸(EPA)含量含量最高,達4.61%——加上肉質細嫩,口感鮮美,歷來就是一種美食。清嘉慶年間詩人陳阿寶有詩記:“溪橋水漲鰷魚上,市村花明九旗懸。”鰷魚季節到了,各大飯店馬上把招牌掛出去,可見鰷魚的美味還是有不小的市場號召力的。
關于鰷魚,還有一件著名的事情不得不提。德國動物學家霍斯特通過觀察鰷魚,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因個體弱小,鰷魚常常群居,并以強健者為自然首領,一切行動跟隨領導。然而,如果將一只較為強健的鰷魚腦后控制行為的部分割除后,此魚便失去自制力,行動也發生紊亂,但是其他鰷魚卻仍像從前一樣盲目追隨它!這就是在企業管理中經常提到的“鰷魚效應”,又稱為“頭魚理論”。企業家、經理人、管理學家們于是從中得出了種種啟示,什么一家企業或一個團隊的領導人應該如何云云,聽起來都很有道理的樣子。但我想說的是,這得是多么殘忍而且無聊的人,才會想到去把人家腦子切了做這么個實驗。
所以,鰷魚同志不理會莊先生和惠先生是對的——人類太可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