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愛情又是如何在男女之間發展起來的呢?一見鐘情與白頭如新到底又是怎么回事?
可以說,愛情是世界最復雜的感情。
存在主義哲學認為個體生來就具有孤獨感和害怕孤獨。從根本上講,個體都是孤獨的,因為沒有一個人可以真正了解你,所以人們才說知音難求,即使知音也只對你某一個方面了解而已。作為社會性的個體,始終是處在人與人的關系之中。由此,愛情,產生于交往的基礎之上。
人,在適應生存與繁衍中,其生物性體現會在產生與激活一些物質,如各種激素,促使人產生各種欲望(食欲,性欲,求生欲),與此同時,一些精神層面的需求也逐步發展起來,兩者逐步融合,便產生愛情、親情、友情等。
一般說來,愛情從產生到婚姻,大致要經歷取樣和評估、互惠、承諾、制度化或模式化四個階段。
所謂取樣與評估,社會交換論者把求愛者視為理性主義者,他們選擇能給自己帶來更多幸福的人為伴侶;而所有導致愛情的因素均可歸結為利益和價值。兩者既有物質的、經濟的因素,也包括社會的、心理的因素。在取樣與評估階段,互不相識的雙方在某一群體中選擇愿意交往的對象,所考慮的主要因素是交往的收益與成本及其相抵消后的贏余。如果收益及贏余超過自己期待值,對方成為追求的目標。反之亦然。
話丑理端。道理雖然庸俗了點,但實情確也如此。在愛中,不要自以為情深似海,更不要以為只有付出。但曾有經濟學家自認為很善于計算所謂成本與收益,不會做虧本買賣。其計算結果表明,在愛情里成本和收益幾乎是對等的。其實,也只有對等,彼此才能相互交往下去、深入下去。但那位經濟學家的計算沒有把情感放進去計算。因為只有情感所占的成分才真正影響著情愛是否有幸福與滿足的體驗。然而,情感,這東西卻似乎永遠是筆糊涂賬,只會給人帶來幸福與煩惱。
By??}?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