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的號角已依稀可聞,學生的閱讀分數還是那么可憐巴巴,而下冊課本還沒有上完,真心是內憂外患啊!
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是語文教學的一塊“硬骨頭”。這塊骨頭該怎么啃,如何啃,語文老師們常常顯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教學時間緊,花太多的時間訓練課外閱讀不太現實。我們可立足課本,用好課文,對閱讀的關鍵點進行微點突破。
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愚以為應從以下三方面努力:其一,幫助學生建立完備的知識網絡,掃除盲點;其二,構建方法體系,并做到熟能生巧;其三,完善答題思維,以免掛一漏萬。我們須把它們分成若干個微點,結合新課的教學一一突破,即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李將軍列傳》為例,在分析李將軍人物形象這一教學環節,我點學生說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學生A只能答,在文章中找出描寫人物的語句分析概括。方法很單一。學生B補充說,可以借助文章中作者對人物的評價或者文中其他人物對此人的評價。由此可見,學生的方法是不完備的。
于是,我借本課補充了兩點分析人物的方法。
1.以事為據,追蹤人物形象。一般情況下,每個事例都會重點突顯人物的至少某一方面的形象特點。如李廣佯死奪胡兒馬逃跑,體現了李廣的機智勇敢;李廣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沒鏃,寫李廣箭術了得;李廣得賞賜輒分其麾下,可見李廣仁愛士卒、廉潔。右北平一戰,李廣被圍,力戰數十倍之敵,猶“意氣自如”,則充分體現了李廣的臨危不懼、膽識過人、驍勇善戰的特點。
2.從不同角色、不同角度來分析人物形象。人物常常會有多個角色,或者同一角色卻有多個角度。比如,要看看吳老師是怎樣的人,可以從教師、母親、妻子等不同角色來分析;本文中的李將軍,可從對待部下和戰場表現兩個角度來分析。
結合新課教學,微點突破,積沙成塔,集腋成裘,待到終有一天,學生有了完備的體系,做起閱讀題來就會有章可依,有法可循,并能避免缺漏,有效提升閱讀得分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