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杜維明研究王陽明的論文著作。雖然寫的是青年王陽明,但由于論述傳主的生平至龍場悟道,所以討論陽明心學應該是比較全面的。
在龍場悟道之前,杜維明主要剖析了王陽明的心路歷程,尤其著墨于他在儒釋道三教之間,以及在格物和“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內心觀照之間的矛盾、糾結以及突破。
書中寫道王陽明在龍場的住所,書房前的亭子環繞著一片竹林,于是得名為“君子亭”,陽明指出竹在四個方面與君子相似:
第一,竹竿中空而靜,有通而靜的君子之德;它挺拔直立,四季常青,象征君子巍然莊嚴和堅韌不拔的操守;它應氣候而變,各種天氣都適宜,有君子適應時勢的韌性;最后,風起之時,它發玉聲相和,隨風搖曳,有如儒家賢者聚會拜揖;風止之時,它聳然挺立,不屈不撓,有如尊貴的夫人端冕正笏,列于宮殿之側,莊嚴地等候儀式開始,有君子的儀容。
在講完龍場悟道后,杜維明有如下總結:
陽明對自我修養的理解可以總結如下:人生的最大任務是做圣賢。然而,如何成為一個圣賢,絕不能從外在的方法開始,而必須從內心的抉擇或立志開始。要使所立之志成為自我改造的源源不斷的動力,就必須有學習作支撐。不斷學習必然導致自我批評。深化的自我批評,表現為朋友之間和師生之間的相互指正。志同道合的人組成的共同體有明確的目的,即它的每一個成員實現他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