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一周之內,余光中和屠岸兩位詩人相繼去世,震驚詩壇。各種消息立馬鋪天蓋地而來,傳達訃告的,表達哀思的,還有挖出他們祖宗十八代的。當天我還戲稱,怎么中午睡了一覺,余光中就死了?前一天還在港臺文學課上聽他的內容。
兩位詩人的去世的確可惜,但在惋惜之余,我也被那鋪天蓋地的消息嚇得不輕。我想,為什么他們活著的時候不見有這么多人關注,總要等到人死了才開始追悔?
包括上個月去世的王步高教授,甫一去世,其弟子紛紛痛悼,各種悼念詞文隨即而至。本來我也打算寫一首詩悼念一下,奈何才力不足,竟不得一字,只好作罷。而且總覺得有些矯情,帶著許多附庸風雅的味道。
很多時候就是這樣,像這樣的人活著的時候不知敬畏,一旦死了再怎么懷念又有什么用?
前幾年梅葆玖去世的消息出現的時候,我連這個人是誰都不知道,后來知道是梅蘭芳的兒子,梅派京劇的傳承者。于是我記住了他,我尊敬他為中國京劇做出的貢獻,但我不會刻意地惋惜,那是毫無意義的事情。最大的作用是會提醒我多關注一些從前我不知道的人,值得敬佩的人,僅此而已。
所以我沒有轉發或者寫任何關于余光中去世的文字,因為我對他了解不多,我也不喜歡他的詩。我只知道他寫詩,也寫散文,我只讀過一篇《聽聽那冷雨》,音樂性很強,古典詩歌意象很多。他曾寫過歌詞,懂音樂,會彈吉他,他的古典詩歌基礎很好,這是我對他全部的印象。
就像周星馳電影里的臺詞一樣,擁有的時候不懂得珍惜,失去了才追悔莫及。我們與其追念往昔,還不如多珍惜一下現在,珍惜此刻擁有的東西。懷念的目的是讓我們更加清醒,讓我們更清楚我們擁有什么,應該做什么,而不是做虛假的呻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