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老了
? ? ? ? ? 葉慈(袁可嘉 譯)?
當你老了,頭白了,睡意昏沉,?
爐火旁打盹,請取下這部詩歌,?
慢慢讀,回想你過去眼神的柔和,?
回想它們昔日濃重的陰影;?
多少人愛你青春歡暢的時辰,?
愛慕你的美麗,假意或真心,?
只有一個人愛你那朝圣者的靈魂,?
愛你衰老了的臉上痛苦的皺紋;?
垂下頭來,在紅光閃耀的爐子旁,?
凄然地輕輕訴說那愛情的消逝,?
在頭頂的山上它緩緩踱著步子,?
在一群星星中間隱藏著臉龐。?
“當你老了”說明“你”現在還沒老,葉慈遇見“你”時才24歲,幾年后寫的這首詩。而杜拉斯在《情人》中寫到:我更愛你現在備受摧殘的面容。這些都是后來或者假設“后來”的事。于是在這些“后來”中,我們體驗到針對浪漫的巴甫洛夫反射機制——浪漫感伴隨往事敲擊膝蓋的動作而自動踢向前方。電影《后來的我們》就是在這種“反射”機制下,賺得觀眾傾盆大雨式的淚水。當然,還有盆滿缽滿的票房。
在這個爛俗而煽情的愛情故事下,隱藏一個鮮為人知而必須指出的愛情視角——當我年輕時轟轟烈烈愛一場就夠了,哪怕結局是傷痛,總還有美麗的回憶——這種視角構成一種對成熟的盲目崇拜:二十來歲的年輕人之所以說自己老了,正是因為他自以為十幾歲的一次愛情(且不論成敗)足以讓他回憶今后幾十年的人生,而避免傷痛愛情的方式就是停留在回憶里。林見清和方小曉就是這樣的,他們努力逼迫自己停留在回憶里,在黑白色的現實中,他們都無力迎接未來。
1889年,葉慈第一次遇見茉德?岡昂,1893年28歲的葉慈寫出《當你老了》獻給茉德?岡昂,1917年,葉慈第五次向茉德?岡昂求婚。彼時,葉慈52歲,茉德?岡昂51歲,葉慈追求茉德?岡昂28年。
當然,時間并不能說明問題,并不是林見清追求方小曉28年或者方小曉等林見清28年才是更讓人感動的愛情。問題是,他們在30歲左右的年紀,已經喪失了追求愛情的動力和韌性;而回憶被無限制的擴張成感動,觀眾沉湎在感動中無力思考,只能形成電影主人公式的腦回路。
多年后林見清和方小曉的再次相遇,婚姻道德成為橫亙他們之間的天塹。這種愛情向道德的轉向輕松制造出符合電影基調的感動,畢竟,從潘金蓮到包法利夫人,道德和愛情的沖突一直是難以調和的矛盾。可是這是另一個命題了,我們不是要看他們為了婚姻道德犧牲愛情,我們只是想追問:為什么他們30歲左右就只能在回憶里忍受無愛的下半生?
或許只是林見清一個人的問題,畢竟他先結婚的。但方小曉就難辭其咎嗎?她為什么在感情中不能主動?他們相互愛著對方,卻都缺少勇氣,于是在若干年后,他們假設各種“后來”的后來,卻只能擁有回憶,這就是電影努力煽情的主題嗎?
1917年的葉慈近乎瘋狂,他向茉德?岡昂求婚被拒絕后,他向她的女兒求婚,仍被拒絕。1939年1月28日,葉慈在法國曼頓(Menton)的“快樂假日旅館”逝世。
“從前一直有人認為癡心者見悅于癡心者,以后會有人認知癡心者見悅于明哲者。明哲,是癡心已去的意思,這種失卻是被褫奪的被割絕的,癡心與生俱來,明哲當然是后天的事。明哲僅僅是亮度較高的憂郁。”??
? ? ? ? ? ? ? ? ? ? ——木心《哥倫比亞的倒影》
如果把葉慈求婚失敗后娶了25歲的年輕姑娘看成是明哲,那他可能正是木心所說的“亮度較高的憂郁”,林見清結婚生子似乎也可以看做是“亮度較高的憂郁”。只是,木心太悲憫人生了——有多少戲外感動的觀眾,是在跟隨電影的回憶暗自飲泣,他們真實效仿的明哲,絕不是“亮度較高的憂郁”。
盡管這“亮度較高的憂郁”被木心說的很詩意,但畢竟還是憂郁,我們最好還是不要。葉慈52歲時,還有朋友勸他對茉德?岡昂繼續追求下去。他的朋友是對的,因為追求下去才能治療葉慈的憂郁。
但林見清和方小曉在30歲左右就放棄了治療,而另一部分學著“亮度較高的憂郁” 的觀眾,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有病——他們在自己的回憶里,在別人的回憶里,無限感動著,卻完全忘卻了自己真實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