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習慣,大改變
二、第一定律——讓它顯而易見
三、第二定律——讓它不可抗拒
四、第三定律——讓它簡便易行
五、第四定律——讓它令人愉悅
一、小習慣,大改變
1. 微習慣的驚人力量
人們很容易高估某個決定性時刻的重要性,也很容易低估每天進行微小改進的價值。習慣是自我提高的復利。你習慣的效果會隨著你不斷地重復而倍增。
2. 養成好習慣的阻礙
任何復利進程的共同特征:最有力的結果總是姍姍來遲。
另一個阻礙是,只注重方法,正確的做法是應該是培養基于身份的習慣。通過運動鍛煉,瘦身,你想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
3. 習慣養成的原理
習慣是重復了足夠多的次數后,變得自動化的行為。養成習慣的過程可以分為簡單的四個步驟:提示、渴求、反應和獎勵。
每一種渴求都與改變你內在狀態的強烈愿望有關聯。
第三步是反應。反應是你思想上或行動上的實際習慣。反應發生與否取決于你有多大的動力,以及所需要采取行動的難易程度。只有當你有能力的時候,習慣才會出現。
獎勵的目的是滿足渴求。其次,獎勵教會我們哪些行為值得記住并能應用于未來。
行為轉變的四大定律,就是將習慣形成的每一個步驟,轉化為一個實用的框架。借助它,我們可以設計好習慣,并消除壞習慣。
二、第一定律——讓它顯而易見
1. 寫下執行意圖,養成某個習慣會給你帶來哪些好處?
跟蹤觀察自己的健身頻率,還要閱讀關于鍛煉有益處的材料,們還需要定制下一周的健身計劃。
即“當X情況出現時,我將執行Y反應”。
2. 習慣疊加
建立新習慣的最佳方法之一是確定你已有的習慣,然后把你的新行為疊加在上面。
將它與當前的習慣整合,習慣疊加的公式是:
當[當前習慣]之后,我將[新習慣]
例如,每天早上醒來后我會換上運動衣。
關鍵是,要把你想要的行為和你每天已經在做的事情關聯起來。給予你想達成的好習慣一個有保障的提示音。
3. 改變環境
人們做出選擇不是因為它們是什么,而是因為它們在那里。在人類的所有感覺器官中,能力最強大的是視覺。人體的大約1100萬個感覺接收器中,大約1000萬個是專門用于視覺的。
每個習慣都是由提示引發的,我們更有可能注意到顯眼的提示。創造鮮明的視覺提示會把你的注意力引向你想要的舉動。如果你想讓習慣成為你生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就先讓提示成為你生活中的重要一員。比如,想記得每天晚上吃藥,就把藥瓶直接放在浴室靠近水龍頭的臺面上。
同理,如果你想戒掉一個壞習慣,那么最實用的方法之一就是避免接觸引起它的提示。
三、第二定律——讓它不可抗拒
我們需要利用這些難以抗拒的誘惑,讓好習慣也變得誘人起來。
1. 喜好綁定
一位電氣工程專業的學生酷愛奈飛公司制作的影視劇,但他也知道應該增加鍛煉身體的次數。于是他利用掌握的工程技能,改寫了健身腳踏車的程序,把它連接到了筆記本電腦和電視上,又編寫了一個程序:只有他以特定的速度蹬腳踏車時,奈飛的節目才能播放。
綁定喜好的原理,就是把你需要做、卻又有一定難度的低頻動作,與愿意做又期待做的高頻動作,牢牢綁定在一起。借此,讓需要做的事也變得有誘惑力。
綁定喜好的方式還可以與習慣疊加的方式并行運用,即:
①繼[當前習慣]之后,我將[需要養成的習慣]
②繼[需要養成的習慣]之后,我將[我想要的習慣]
比如,你特別想查看社交網絡上的內容,但是你需要做更多的鍛煉:
①在我掏出手機后,我需要做十次立臥撐跳;
②在我做完這十個動作后,我可以查看朋友圈里的動態。
此外,如果你能學會將高難度的習慣與積極的內心體驗聯系起來,你就能使它們也具備吸引力。有時候,你只需要稍微改變一下心態,就能獲得完全不一樣的體驗。比如,你要打電話給潛在客戶以提高銷售業績?,F在,試著把“要”這個詞換成“想”,你就從視這些行為為負擔轉變為視它們為機遇。
重建你的習慣,突出它們的益處,而非不足。這種方式可以改變你的思維,并讓那些不情不愿的行為變得更有吸引力。
2. 消除壞習慣的根源
養成好習慣的方法是讓它變得有吸引力,反之,戒掉壞習慣的有力手段,就是讓它失去吸引力。
吸煙是最難以舍棄的壞習慣之一。但著名的暢銷書《這書能讓你戒煙》中提到了一個非常有效的戒煙策略。它反復強調:吸煙不能帶給你更多的社交,沒有香煙你一樣可以完成社交。吸煙也不能舒緩壓力,相反它會破壞你的神經。戒煙沒有絲毫的損失。相反,戒煙能夠在健康、精力、金錢等方面帶給你巨大的獲益。
這樣一來,吸煙似乎成了最荒謬的事情。如果你不再期待壞習慣給你帶來任何好處,你就沒有理由繼續它。
四、第三定律——讓它簡便易行
1. 最省力法則
精力是寶貴的,而大腦的設定就是盡一切可能保存精力。人類的天性就是遵循最省力法則。在我們可能采取的所有行動中,最終被選擇的行動一定是能以最小的努力獲得最大價值的那一個。任何占據生活大部分時間的行為,它們都是簡單易行、不需要大的激勵的,比如玩手機、看電視、吃零食等等。
從某種意義上講,每個習慣都妨礙著我們真正想要的東西。因為實際上,習慣本身并不是我們想要的,我們想要的是習慣帶來的結果。健身不是我們想要的,我們想要的是健美的身材;冥想不是我們想要的,我們想要的是平靜。
這就是為什么我們要讓習慣變得簡單至極。只有這樣,即使我們不喜歡它,也會堅持做下去。
為了提高收稅率,英國政府放棄了之前讓在線報稅的納稅人跳轉頁面去下載表格的做法,而是直接提供了表格的鏈接,讓納稅人可以直接下載。此舉讓納稅申報響應率從19.2%提高到了23.4%。這幾個百分點的上升,意味著百萬稅收的差額。
當你開始為夢想做出改變時,你會抑制不住地異常興奮,將計劃制定得太有雄心壯志,導致貪多嚼不爛。對抗這種狀況的最有效的方法,是使用兩分鐘規則。即當你開始培養一種新習慣時,它所用時間不應該超過兩分鐘。
任何習慣都可以濃縮為兩分鐘的版本:每晚睡前閱讀可以變成“讀一頁”,做30分鐘的瑜伽可以變成“拿出我的瑜伽墊”,復習功課可以變成“打開我的筆記”。
一個新習慣不應該讓人覺得是個挑戰。不要指望從一開始就培養一種完美的習慣,要腳踏實地地連續做一些簡單的事。你必須先標準化,然后才能優化。
2. 讓壞習慣難以施行
有時候,成功不是簡單地讓好習慣簡便易行,更重要的是讓壞習慣難以延續。
大文豪維克多·雨果曾許諾出版社要寫完一本書,但是交稿日期臨近,他卻因為社交等活動,導致只字未動。出版商無可奈何,只好重新設定了截止日期,要求他在不到半年的時間內交稿。雨果為了克服他的拖延癥,把所有的衣服都鎖在了箱子里,除了一條大披肩,他沒有任何衣服可穿,只能在房間里奮筆疾書。幾個月后,不朽名著《巴黎圣母院》于交稿日的前兩周提前出版。
破除壞習慣的最好方式是讓它變得不切實際。不斷提高執行難度,直到它令你心灰意懶。
五、第四定律——讓它令人愉悅
人類一度長期活在需要即時回報的環境中。在原始時代,人人都提心吊膽地想著能在哪里過夜、怎樣設法躲開猛獸,或是下一餐該怎么解決。面對無法預見的各種威脅,重視即時滿足、活在當下才是基本的生存準則。在需要即時回報的環境中生活了成千上萬年后,我們的大腦進化為偏愛快速回報而不是長期回報。
直到最近幾個世紀,我們的生活才充滿了延遲回報的選擇。比如今天開始鍛煉,也許直到明年才會瘦下來,而這期間要忍受很長一段時間的辛苦付出。這也就是為什么有人明知吸煙會增加肺癌的風險還是會吸煙,明知道大吃大喝不健康卻仍停不下來嘴的原因。
因此,在培養那些帶來延遲滿足的好習慣時,我們可以添加一些即時快樂;而在戒除壞習慣時,添上一些即時痛苦。
1.習慣跟蹤法
加拿大阿伯茨福德的一家銀行曾雇傭了一名23歲的股票經紀人。作為業務新手的他業績驚人,在18個月內給公司帶來了價值500萬美元的收益。他的秘訣在于他有一個簡單的日常習慣:他每打一個推銷電話,就從一個裝滿了曲別針的罐子里拿一枚曲別針,放在另一個空罐子里。然后一直打電話,直到所有的曲別針都轉移到另一個罐子里。
這種“曲別針”策略就是借助視覺度量,讓自己能夠清楚地看到自己的進步。這樣做的結果是,它們強化著你的行為,并為任何活動都增加一些即時滿足感。其中最簡單的一種,是拿一份日歷,劃掉你例行公事的每一天。隨著時間一天天過去,那本日歷會記錄下你習慣養成的軌跡。
不過,追蹤某一特定行為的做法也有不良的影響,因為我們過于專注于數字的變化,從而忘記了我們這樣做的本意。度量只是在引導你并輔助大局時才有積極作用,它不應該成為主角讓你疲于奔命。
2. 找到問責伙伴,建立習慣契約
無論什么行為,它引發即時痛苦體驗的時間越快,它發生的可能性就越低。如果你想戒掉不良習慣并避免不健康行為,那就給這類行為添加即時成本,且懲罰的強度必須與它試圖糾正的行為的相對強度相匹配。比如,要想有成效,拖延的代價必須大于立即行動的代價;為了保持身體健康,懶惰的代價必須大于健身的代價。
我們可以以口頭或者書面的形式,創建一個習慣契約。你要借此契約,聲明自己對某一個特定習慣的承諾,如果自己違背了諾言,將會受到相應的責罰。然后,找到一兩個人作為問責的伙伴,請他們來見證并監督。
要使不良習慣令人厭惡,你最好的選擇就是在這些動作剛一冒頭時,就讓它們帶來痛苦,而訂立習慣契約就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捷徑。因為我們期待給他人留下好印象,在意身邊人對自己的評價,這就是為什么找一個責任心強的問責伙伴,或者訂立習慣契約奏效的原因。
結 語
欲望負責點火,快樂保持烈火持續燃燒。想要和喜歡,是行為的兩大驅動力??鞓泛蜐M足這兩種美好感覺,能夠給予行為源源不斷的動力,讓你的成就感永不間斷。只要你一刻不停,堅持下去,你將難以想象自己能取得多么偉大的成就。這就是微習慣的力量,用微小的改變,獲得顯著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