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余器樂培訓市場在近幾年也發生的明顯的變化:曾經出現過的以集體課,小班教學為主,學生人數眾多的培訓機構逐漸消失,代之以許多個別課授課的小型機構和個人教學。社會上學習樂器的人數減少,使得辦班授課的器樂教學失去了生源的支持,家庭經濟條件的提高也使得家長能夠接受個別授課的經濟負擔。還有大量藝術專業大學生的畢業,增加了教師人數,同時也增加了低端教學的競爭強度。
業余器樂培訓中的趨同現象也越發明顯:大多數學生選擇了鋼琴、古箏,其次是小提琴、二胡、長笛、單簧管,這是學習人數最為集中的幾樣樂器,其他很多樂器的學生人數都不多,比如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雙簧管、大管、小號、圓號、長號、大號、竹笛、嗩吶、笙、楊琴、琵琶、中阮、打擊樂等等。
當前業余器樂學習的普遍現象是:
首先,學生總人數稍有下降,在對通過素質教育升學失去希望之后,大多數家長還是愿意為自己的孩子培養一些基本的藝術素養,所以初級階段器樂學習的人數雖然比以前減少,但幅度并不大;同時由于市場上提供教學服務的機構和個人的增多,所以器樂學生變得更加分散,現在很難見到大班或小班集體課教學的機構,一對一個性化教學成為競爭的主流。
其次,業余器樂學生的技術水準普遍下降。在1995-2005那段業余器樂培訓的黃金十年中,學習熱情高、堅持時間長,使得很多學生達到了相當優秀的專業水準?,F在的學生很難堅持到初中,即使初中還在堅持上琴課的學生,也很少能夠保證正常的課時和練習強度,所以適齡琴童的整體技術水準較黃金十年有明顯得下降。這里用“技術水準”而不是“藝術水準”是因為,技術是表達藝術的基本工具,沒有良好的技術基礎,藝術表達也就無從談起。
在每年的高中樂團特長生招生考試中,就能明顯看出這種變化。熱門樂器曾經競爭非常激烈,比如小提琴每年報名的人數就有十幾二十幾人,大多數水平都能滿足中學生樂團的演奏需要,但由于招生名額和對冷門樂器的需求的限制,熱門樂器只能優中選優,忍痛淘汰大多數學生。但現在的情況變成,小提琴每年只有不到十人報名,水平大多很初級,甚至可以聽出,多數學生有幾年都沒有好好練過琴了,為了特長生考試才臨時抱佛腳的?,F在的特長生招生考試壓力小多了,因為熱門樂器中高手很少,很容易就選拔區分出來,不必糾結在幾個高水平學生中進行取舍。
再次,冷門樂器更加冷門。冷門樂器之所以冷門,背后有其必然的原因,比如豎琴、打擊樂、雙簧管、大管等樂器價格昂貴,低音提琴攜帶不便,圓號音準的把握比較困難,很多普通家長覺得小號、長號等樂器費勁。以前家長給孩子選擇冷門樂器,意圖就是在激烈的升學競爭中憑借冷門優勢和其他學生拉開競爭距離。在高考只看文化課成績,素質教育可有可無的情況下,選擇大眾化的鋼琴、古箏,或者小巧便攜的長笛、單簧管等一樣能夠培養孩子的藝術素養,大家何苦選擇那些又貴、又重、又難得冷門樂器呢?結果就是從中學樂團到大學樂團都感到的冷門樂器的招生困難。樂團畢竟不像合唱隊,組織起零基礎的成員,也能在短期內訓練出效果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