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過一篇課文《蜀鄙二僧》。
蜀地有兩個和尚,一貧一富,窮和尚帶著一瓶一缽,就去南海了,歷盡磨難,成功回來了;
富和尚想盡辦法賺錢,準備車、船,卻一直沒有出發(fā)。
課文的作者說:“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幾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p>
生活中,有太多的人,因為擔心一路上的風雨,就沒有邁開第一步,又眼睜睜看著他人,從身邊飛奔而過。
這也讓我想起在《飲食男女》中看過的一句話:人生不能像做菜,等到所有的食材,都萬事俱備了才下鍋。
是啊,沒有誰是做好準備,才來到這個世界,也沒有誰是準備好后,才開始成長。
人生總是會有許多左右為難的事情。如果我們總是在做與不做之間徘徊,很可能會錯失很多有意義的成長。
很多人都聽過這一種出行方式,叫“先上車,后補票”,似乎不符合邏輯,卻總是能更快抵達目標。
而這樣的道理,還可以用到人生的方方面面。
所以,與其在一件事情上糾結(jié)不定,最好的解決方式就是:“先上車,再調(diào)整姿勢”,那便順勢而起了。
01
想太多,是成功路上的最大阻礙
看過一個故事:
古希臘有一位名叫布里丹的哲學家,他養(yǎng)了一頭小毛驢。
有一天,這頭毛驢站在兩堆數(shù)量、質(zhì)量和它的距離完全相等的干草之間。
可它卻始終猶豫不決,不知道該選擇吃哪一堆干草才好,最后竟然在長時間的糾結(jié)與思考中活活餓死了。
這看似荒誕的故事,卻深刻地反映出了一個現(xiàn)實問題:那就是想太多,往往會讓我們陷入僵局,無法邁出前行的腳步。
古人云:“三思而后行?!?/p>
這句話本是提醒人們做事要謹慎思考,可如今卻被不少人曲解成了過度思考,在每一個決定面前反復權(quán)衡利弊,直至錯過最佳時機。
這如同我們生活中,很多人想要創(chuàng)業(yè),腦海里構(gòu)思了無數(shù)個絕佳的商業(yè)點子,把各種可能面臨的風險、困難都羅列了出來,然后不停地分析研究,試圖找到一個萬無一失的方案。
可市場瞬息萬變,等他們覺得想清楚了的時候,那個原本有著廣闊前景的商機或許早已被別人搶占了。
電視劇《都挺好》中的蘇明哲,一心想要在美國出人頭地,給家人更好的生活。
可每次面臨職業(yè)上的抉擇或者家庭相關(guān)事務的處理時,他總是想得太多,既想要顧全自己所謂的面子,又擔心無法承擔后果;
結(jié)果在諸多事情上處理得一塌糊涂,自己也陷入了無盡的煩惱之中。
而他的這種過度思考,讓他錯過了很多可以真正改善生活、修復家庭關(guān)系的機會。
其實,想太多,也是內(nèi)心恐懼的一種外在表現(xiàn)。
我們害怕失敗,害怕承擔不好的結(jié)果……所以試圖在行動之前就把所有問題都解決掉。
然而,這個世界本就充滿了不確定性,哪有那么多完美的預設呢?
很多時候,我們不能被腦海里那些紛繁復雜的想法束縛住手腳,只有先做再想,先上車,再調(diào)整姿勢,才有可能抓住機會,逆風翻盤。
02
“先上車”,是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
知乎上有個熱門話題:人在年輕的時候,最核心的能力是什么?
其中一個高贊回答是:人生最后悔的事莫過于——我本可以。
如果這個觀點是對的,那么人最核心的能力就是行動力,說做就做,絕不拖延。無論是否年輕,只要做到這一點,便不容易錯過機會。
深以為然。
思慮太多容易讓我們陷入完美主義的陷阱,而完美主義又恰好是多數(shù)負面情緒的根源之一。
要想擺脫這些負面情緒的困擾,最簡單高效的方法就是付諸行動,在行動中積累經(jīng)驗,找到破題之道。
著名心理學家李松蔚,分享過一個案例:
有位學生想找工作,但簡歷卻一拖再拖沒有完成。
李松蔚便建議,在接下來的這一周里,每天都要寫半小時的簡歷,字數(shù)多少無所謂,寫完就把它刪掉,這樣你就不會有寫簡歷的壓力了。
這位學生采納了李松蔚的建議,一個星期后,她把文件全部恢復,并根據(jù)里面的內(nèi)容,凝練出了一份特別完整的簡歷。
每天寫一點點看似是很沒有效率的方法,但其實卻是最有用的辦法,因為做成一件事情最重要的是開始,而不是高效。
生活中,能夠讓你減肥成功的不是專業(yè)的教練,而是現(xiàn)在開始行動;
能夠讓你寫完一篇文章的,不是華麗的辭藻,而是馬上動筆;
能夠讓你讀完一本的,不是寫滿的計劃,而是翻開第一頁。
生活中那些被我們擱置的事情,距離完成差只是一個開始。
有人說:
“辦一件事,假設只有40%的把握,如果停在那里不動,就會慢慢變成20%的把握,最后變成零。
但積極爭取,可以將其變成60%、70%,最后將事情辦成。”
40%的把握之所以可以變成70%直至100%,是因為只有開始做,才能做到更多。
72小時法則就是在提醒我們,當什么都不做的時候,便會在猶豫中內(nèi)耗,便再也不會行動。
不行動,這個世界都是難以解決的難事。
所以,選擇在當下出發(fā)吧,行我所行,這個世界上的很多事情都會迎刃而解。
03
不怕慢只怕站,機會只屬于在路上的人
快到年底了,朋友圈很多人在做自己這一年的年終總結(jié)。
除了曬這一年都經(jīng)歷了什么、實現(xiàn)了什么,還有一些吐槽自己“年初的flag,終究成了許下的愿望……”。
很多人不禁想問,到底怎么才能把想做的事做成呢?
易中天老師在一次訪談中曾說過這樣一句話:要想做好一件事,關(guān)鍵是你做了沒做!做得慢點沒關(guān)系。做事,不怕慢,只怕站。
尤為贊同。
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常??吹竭@樣的例子:
比如一些想要學習繪畫的人,看著別人畫得又快又好,就覺得自己起步太晚,或者天賦不夠,還沒開始畫幾筆就放棄了。
可那些真正能有所成就的,往往是那些不怕自己畫得慢,每天都會拿起畫筆,哪怕只是簡單勾勒幾筆的人。
他們在這條繪畫的道路上持續(xù)走著,慢慢地技藝就提升了,也能創(chuàng)作出令人贊嘆的作品了。
就像日本作家村上春樹,他最開始寫作的時候,也沒有想著自己一定要成為舉世聞名的大作家,只是憑借著對寫作的熱愛,每天堅持寫一點;
哪怕有時候進度很慢,有時候?qū)懗鰜淼臇|西也并不那么完美,但他一直沒有停下寫作的腳步。
他說過:“總之歲月漫長,然而值得等待?!?/p>
就這樣,他在寫作的道路上持續(xù)前行,不斷積累,一部部優(yōu)秀的作品相繼問世,成為了當代文學界極具影響力的作家。
如果,你也想做一件事,想到即使出現(xiàn)最壞的結(jié)果你也能接受和承擔的話,那就去做,慢一點都沒關(guān)系,但要去做。
怕就怕,只是紙上談兵,觀望不前。
很多時候,我們在做事之前會顧慮很多:自己沒做好,別人會怎么看;自己做好了,那能帶來什么。
心思并沒有單純的放在想要做的這件事情上……
看過這樣一句話:前行路上,答案自然會伴隨時間逐漸呈現(xiàn)。
一月會變成二月,二月會變成夏天;三四月做的事,八九月自有答案。
當我們不確定該往哪個方向前進的時候,不妨先勇敢邁出第一步,不管這步是否正確,先專注于眼前。
而只要我們行動起來,不停歇,隨著時間的積累,我們便能走出很遠的距離,也就能在這不斷前行的過程中抓住那些屬于我們的機會。
人生像是一趟開往遠方的大巴車,至于準備在哪站停靠,和誰同行,取決于自己。
而這一切的前提,是我們得先上車。能夠抵達預想的目的地,固然很好;
抵達不了也沒關(guān)系,至少收獲了沿途的風景,結(jié)識了諸多同行的人,也算小賺不賠。
如果從未出發(fā),你永遠不知道,自己會失去什么。
記住,通往成功的道路并不擁擠,只是有太多人被自己預想的困難給絆住了腳步。
即使沒有捷徑可走,但只要我們付諸行動,就能比他人更接近成功。
最好的開始,就是現(xiàn)在
心理學大師榮格說:“向外看的人,做著夢;向內(nèi)看的人,醒著。”
能夠推動一個人不斷向前的,是來自內(nèi)心深處的力量。
所以,回歸自己的內(nèi)心,學會與自己建立聯(lián)系,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慢慢剝離那些不屬于自己的模樣,如此便能發(fā)現(xiàn)內(nèi)心的力量與智慧。
在彩虹之門療愈空間,我們可以擁有“向內(nèi)生長”的能力。首先運用色彩識人技術(shù)“向內(nèi)看”看到真實的自己,包括自己的優(yōu)勢與不足、自己真實的內(nèi)在情緒和情緒背后的真實需求;
然后運用色彩療愈技術(shù)清理、釋放情緒,面對自己的情緒與不足也不再抗拒和批判,而是感受自己的真實體驗,接納自己的一切,這樣便能收回自己外在的目光,內(nèi)心也會重新回到寧靜的狀態(tài)。
當我們開始向內(nèi)生長,便可以在情緒中獲得更多的啟示和智慧,并汲取力量,激發(fā)內(nèi)在動力,重新組建我們的認知、思維和心智模式,這樣,我們便可以化想法為行動,把馬上行動養(yǎng)成一種習慣,在行動中收獲向上的人生。
好了,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到這里,走進彩虹之門,關(guān)注七彩人生,解開人生路上的困惑,我們下期見?。ú糠謭D文來自網(wǎng)絡,我們尊重原創(chuàng),版權(quán)歸屬原作者,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