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在農村生活,雖然在那個年代已經有了電視,但是當露天電影放映時,內心的享受和生活的愜意還是會撲面而來。
農村最不缺的就是熱鬧,尤其是夏天。白日里天氣太熱,人們往往咋下午三四點以后才會去田野里農忙,晚上七八點才回來。而六點以后,小孩子們就在放學后等在戲臺那里,一邊看著工作人員搭建晚上露天電影的簡易設備,一邊和小伙伴們在戲臺上捉迷藏,等待家長回來后的那一嗓子“回家吃飯了!”
吃完飯后,天也完全黑了下來,戲臺周圍喧鬧起來,暗黃色的路燈亮了起來,孩子們的嬉笑聲,男人們的談論聲,女人們的家長里短,還有自然本來的原聲,明明各自都有各自的特色,卻又奇妙的和諧統一。
開始放電影了。有的坐著馬扎,有的坐著小板凳,有的席地而坐,有的站立墊腳。小孩子卻是坐不住的,東跑西跑,偶爾和家里的大人要上 一塊錢,便能和小伙伴們們享受冰棍的清涼,或者來上一根滋滋冒油的炸火腿腸,聞著空氣中不斷彌散的味道,也能成為小孩子們中間令人羨慕的對象。
至于電影演了什么,小孩子們是不會去注意的,就像魯迅說的那樣:人類的悲歡并不相通。大人們在享受勞動后精神上的放松,孩子們卻永遠快樂。而最終讓我最難忘的,是記憶中那種人群的“味道”,是回憶里嘈雜卻又溫暖的聲音,是聚在一起的那份快樂與愜意,單純與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