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移動信息設備,你會想到哪些?相機?mp3?錄音筆?還是手機?
如此問你,相信你想得最快的應該是手機吧?是的,生活中,手機已經是我們離不開的工具,它的功能齊全,攜帶方便,為我們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更多過去很難達到的一種界面。
這個方便體現在哪呢?與我而言,更多的是一種更為即時性記錄的呈現,讓生活工作的生動性呈現變得更加讓人有直觀感。例如,臉書或微信的朋友圈,人們已經習慣運用手機拍照和留言功能在上面發(fā)言,通過圖片和文章記錄,刻意對時間空間的瞬間轉換流逝,留下了可以追溯的印痕。這種方式很容易讓我們想到我們過去使用的日記。我覺得這仿佛就是日記的一種了,而且相比只是文章呈現,配圖以后,就更加形象和生動。
生活如此,那么是不是可以將此方法嘗試用在課堂上?萌生這個想法,我想到了自己在課堂任教過程中,常常提到的課堂實錄。
課堂實錄的作用就是如實呈現課堂流程,它的作用在于我們通過對實錄進行反復翻看,能夠積累經驗,查找問題,抓住關鍵,從而實現更好的自我課堂效果的提升。
課堂實錄的好處如此,但是真正動起來,很多人感覺到難度,這樣導致很多的課堂其實并沒有被我們記錄,原因在哪?我基于自己的經驗想到,無非就是過程的回憶會有隔斷,當我們付諸于筆端時,對于自己任教課程,想來想去,覺得枯燥而且重復,這種感覺讓我們認為沒有記錄的必要,有了這樣的思維惰性存在,我們對于課堂實錄,就會覺得更多地偏向于自己精心打磨的公開課,或者別人的優(yōu)質課,覺得這些內容,回顧起來才有學習的價值,而回顧的方式也大體就是根據自己的記憶來呈現。
在我的任教經歷過程中,聽到好課,有經驗的老師都要求我們對所聽的課撰寫課堂實錄反思,我寫了,但是總有一種感覺,好像自己學到的東西,真的只是寥寥,因此我就想問了:只是對好課的課堂實錄,真的有很大用嗎?課的確是好,但是基于我們自身,我們到底應該學習哪一點?到底要做出什么判斷?可能更多的是迷茫吧?這種感覺就好像我們明明看到一塊沾滿水的毛巾,我們想要扭出水來,但我們不具備足夠的勁,怎么扭都只能扭出那么一點而已?類比分析課堂實錄的干貨獲取,我們這樣的情況,其實就是沒有切身發(fā)問的體察,不知道自身到底缺陷在哪,由此來判斷,可以幫助我們提升的那一些內容,有到底是哪些呢?我們其實是不知道的,這樣的狀態(tài)下,我們怎么能夠知道我們學到的東西呢?怎么可以提高呢?這種缺陷的主要原因就是我們缺少對課堂實錄進行記錄的習慣,或者說就算記錄,也通常僅僅憑借記憶開始,當我們仔細回憶時,很多如實的場景會被遺忘,很多走心時刻丟失,這樣的記錄,意義又有多少?由此可見,問題的關鍵就是我們對于自己的認識缺乏深刻性,而這種深刻性的缺乏,其實是對自身日常教學的真實問題存在盲區(qū),感受麻木,缺乏敏感,沒有辦法看到問題所在。那由此看來,如果能夠真切地重現課堂,在自己日常的某一堂課的查看中,找到其中的問題,針對我們自身就是很關鍵了。
視頻,照片或者音頻通常可以達到這一點,但是要達到這樣的效果,對儀器的使用是有要求的。要不就是攝像機,要不就是錄音機,要不就是照相機,不論什么都因為其使用操作具備專業(yè)性,讓這些內容的實現存在門檻。而現在手機的功能已經開始變得非常強大,我們的手機等于是一臺小型錄音機,小型攝像機和照相機,還可以成為一個電子筆記本。因為這些功能其實我們已經可以考慮讓自己的每一堂課都如實地保留下來,教學實錄的撰寫是可以有生動形象的特性的,因為此,我對于手機作用在常規(guī)課堂實錄的記錄上做了一些嘗試,不知正確與否,但是的確收到了一些效果。
一、照片
對于課堂的精彩板書,課堂上學生制作的過程,只要有我覺得很出色的,打動了我的,我都一一用手機拍了下來,一堂課基本上,我會有三四張照片留下來,這些照片都是我在課堂上發(fā)現的一些亮點,還有一些學生出現的讓我沒有料到的問題,我用照片的形式把這些片段一一保留。然后課后,通過自己的反思一一對課堂實錄進行回顧,在回顧過程中,結合這些照片,將之作為這堂課里面的節(jié)點,再依照教學設計一起來分析,這樣我可以得到相比過去只是單純回憶教學流程而言,更多的東西,例如:我會因為某張照片突然發(fā)現教學設計在這個環(huán)節(jié)還有些欠妥,我會做修正,或者因為學生作業(yè)中的某個情節(jié),我會思考這個作業(yè)設計的難度是否對應了學生的實際需求?過難我就變易,過于簡單我會適當加一點難度。這樣的舉動,不得不說是找些照片幫了大忙,他們讓我的教學實錄的回顧,更加生動,從而讓我找到課堂中的更多問題。
二、錄像
這個功能我主要應用在優(yōu)質課的錄制,或者課堂中學生交流討論的地方,這樣的方式,針對優(yōu)質課來講,他讓我盡量保留了最原汁原味的課堂場景,這樣的方式讓我發(fā)現優(yōu)質課之所以優(yōu)秀,其實可以通過翻看這些錄制的片段,而生發(fā)出很多可以思考的其他方向的,因為少了用腦回憶這一個比較吃力的步驟,我們的注意力開始著重放在老師當時的語言,老師與學生的對話和課堂板書上,通過多角度,多方面的思考,可以將優(yōu)質課的優(yōu)秀之處更多地挖掘出來。這種效果的確可以用攝像機實現,但是隨時隨地地帶著一臺攝像機,還是不可能吧?所以有了手機的錄像功能,我們的錄像就變得更加的個性化、簡易化,有心的老師,可以讓每一堂課,都可以拿來細細欣賞,分析出更多的方向。
三、錄音
相比錄像,錄音因為其便利性,它可以呈現更加完整的課堂,雖然少了圖像帶來的直觀,但是語音也是可以體現思路和情緒的,有心的老師可以嘗試一下這樣的做法,你開啟錄音功能,由課堂伊始,一直到課堂的結尾,就將這堂課的完整思路記錄了下來,再進行課堂實錄的撰寫時,我們可以聆聽課堂中老師的語言,學生的語言,提煉分析,整理邏輯,完成一個更加深刻,更加具體的課堂實錄的書寫,從而讓這樣的課堂實錄有值得研究的體現。
四、信息共享
每一個人對于同一件事物的眼光看法是絕對不一樣的,當每一個人對于一堂課進行教學實錄的撰寫,這只能代表個人的看法和認識,但是如果幾個人通過撰寫然后拿來分享,互相交流,這期間獲得的經驗是會呈現倍數級增長的。現實生活條件下,迫于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實現這樣的分享必須得每一個人坐下來,召開一場課堂實錄分享會才行,但現在手機云、社交app,是更好實現交流分享的途徑,最簡單也最常見的方式就是QQ群組中來分享,或者微信群組來分享,用這種方式,這種分享會就超越了時間,超越了空間,人人可以隨時隨地地信息共享,即時討論交流,在這個過程中,每一位參與者的認識都會得到更新,自己的意見,別人看來也許有好,也許有壞,但是這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這份信息地記錄,被別人看見,給出了意見。在互相提意見,講理由的階段,我們對于這堂課的認知正在飛速地增長。
五、缺點
現在的問題是,手機功能強大,內容的豐富,以至于游戲,視頻應有盡有,娛樂性極強,而學生因為其自控力差,好奇心強,對其的興趣從來就沒有因家長或者老師的訓斥而減弱,從這一點來看,手機像是雙刃劍,老師使用手機的這些功能,享受其巨大好處的同時,難免會給學生一個錯誤的榜樣,這也就是為什么學校規(guī)定不能上課使用手機的理由。其實這一點我認同,老師的這種做法難免會在潛意識上讓學生在使用手機的問題上,對待父母的說教有了更多的理由。但我會有點惋惜,因為這些便利手段可以重現課堂,體現其寶貴的生動性,客觀性。
六、思考
有什么兩全其美的辦法嗎?這個真的值得思考。我覺得問題的關鍵就是手機在課堂的出現,只要在比較隱秘的情況下使用的話,問題是否可以得到解決呢?如何讓這個成為可能呢?我有兩個方案,一個方案就是我需要某種功能,我就替換某種工具來用,例如這堂課我以錄音為主,那么我就用錄音筆來代替手機,達成目標,如果這堂課我需要以照片來記錄課堂亮點環(huán)節(jié),我就帶一部相機來實施。如果是視頻來記錄,我就用上攝像機。方案二,將手機以某種方式出現,事先跟學生們說明緣由,講清楚道理,讓手機以另外一種姿態(tài)出現,消除學生們的意外感。經過思考,很明顯是第二種方案更加具有優(yōu)勢吧?第一種方案,各種儀器,又難找又費神,之前已經詳述,很顯然不具有便利易用的優(yōu)勢。所以,我的做法是,我每一堂課,在課前,都跟學生交代了一下,今天我們的課堂,老師會用到手機將我們的優(yōu)秀作品拍下來,同時還會對同學們的回答錄音哦,表現優(yōu)秀的同學,老師會將這些精彩時刻,發(fā)到家長群里面,進行表彰,希望同學們全神貫注,和老師一起,我們完成一個完美的課堂。通過我這樣的說明后,學生們對于這臺手機的印象,已經沒有如他們想的那樣,它已經變成了檢視我們課堂的小助手了,少了排異感,我的擔心也舒緩了很多,由此我開始在每堂課下課后,都會拍下當天的板書,每堂課都會有錄音,然后每堂課都會有我基于課堂錄音和課堂照片的教學實錄的記錄,一天兩天都沒有見到效果,但是這樣的做法堅持一個月之后,我慢慢發(fā)展,我課堂中很多精彩的點子,很大部分都來源于,我任教過程中的隨機應變產生的那些小結果,然后我記錄下來,就很大程度上變成了這堂課我今后任教的金點子的呈現,而且針對自己的教學語言,板書的規(guī)范,有了更多的關注,這些問題的發(fā)現,都不是別人指出來的,而是在這些教學實錄的撰寫中,一種自我得出的結果,就深刻性而言,比別人告訴我的效果更好。慢慢的,因為此,我也越加習慣了教學實錄的書寫,對于教學設計的把握,難易環(huán)節(jié)的安排,都更加有自己的想法,最大的改變就是我發(fā)現我更加會聽課了,我更加會安排課了,也更加會反思課了,這樣的轉變,不得不說是我自己的這點小聰明達到的結果。
如果還是保持說,手機不能再課堂中出現,我也不否認,我也愿意承認。但是我的表述其中這不是重點,重點在于教學實錄,對于老師的提高而言,要變成一種常規(guī)的習慣,這種習慣的養(yǎng)成,我們必須利用一些能夠體現其生動性,或者深刻性的工具,因為這樣,我們就會發(fā)現其中的意義,當我開始堅持,我們就會實現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