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就在想,我要寫點什么,找了一個黑色封面的辦公室文具采購來的筆記本,寫到三四行字突然手很酸,看字體也很猙獰,遂罷了。上周末回了次老家,現在又抑制不住想來寫點什么。
寫什么呢,還是從上周五回父母家寫起。當我上了半天班,從高鐵站出來到家里,竟然沒有特別多的興奮。可能是我預想了幾天,這次回來就當作以前讀書的時候,寒假暑假回次家。畢竟后面結婚生子基本都是拖家帶口,這次孑然一人,喊了娃幾次,都被他拒絕,只能這樣安慰自己。稍許失落外,起碼我可以享受作為子女的身份去探望(怎么變成這么一個詞)爸媽。
果不其然,爸爸媽媽也沒有特別的興奮,倒是家里新養的小黃狗叫了幾聲,吃了我給的兩個肉包子后,對我格外眼神關注。我在想,如果我多在家幾天,多喂他幾次,他應該會和我很要好。可惜后來我發現他的家庭地位極低。在粗糙的地方和隱藏細膩感情的上一代人眼里,不能表現出對畜牲的喜愛。雖然,都在夸獎狗兒聰明,但是也是夾雜著一種戲謔的語氣,什么這狗兒“可瞎了,吃包子先把餡吃完,最后啃干凈,只剩個包子皮”,“這小狗愛跟人,差點出了村子,下次再跟我,狠狠揍一頓。“我這土生土長的人,理解這是老家風格對狗的表達,在一個吃酒席一定會有狗肉的地方,怎么評價呢。
另有特大的感受,爸媽倆人無比寂寞,那種寂寞有種悲涼感、無力感,手里抓緊了救命稻草似的手機。即使和我有一句沒一句的聊天,也需要手機的短視頻放著聲音。即使我要求把電視打開,手機也會不時的打開看兩眼。哎,我們這兩代人果然在經歷著歷史上最大的差異化。可是,即使正視差異化,也需要表現出對父母和子女之間的關系啊。突然腦海中閃現出一個場景,子女回家了,和父母坐在一個房間,大家打開微信,發出表情包進行溝通。。。
既然我回家的由頭之一是參加表姐兒子的大席,自然也得寫一寫。嗯,也不想多寫了,只想說表姐42歲,他兒子22歲結婚了,我看著很傷感。不是感動的,是感嘆時光。那么是20年前,22歲的表姐帶著他兒子奔波著來我家走親戚,只記得來了下,應該也沒有留下來吃飯,只記得她手里抱著的孩子叫闖闖,只記得我當時的心情就是你為什么生孩子了,作為一個只有十幾歲的女孩子的震驚,記憶深處一直有。
然后,歲月就像落花流水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