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開頭,有點焦慮。年齡又長了一歲,距離某些文章上面說必須在***歲有所成的年紀所剩距離不遠,所剩時間不多,焦慮著到了30歲沒有成績怎么辦?沒有百萬年薪怎么辦?沒有奔著自由創業怎么辦?每天被創業故事轟擊得感覺總想站起來振臂一呼,老娘不干了!老娘創業去!老娘要在30歲前當上CEO嫁給高富帥成為人生贏家!
于是乎,開始從內到外列計劃,內在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還要在工作上踏實奮進、眼光長遠、研究社會各類商業模式,外在要健身塑形、貼面膜去死皮做美容、每日做早餐煲粥,活得積極向上又優雅漂亮。
然后,總感覺哪里不對,東一老頭西一棒槌總在深夜質問內心,做這個有用嗎?做哪個容易成功?還要不要繼續做下去?為什么沒有效果?人生巔峰還要多遠?在日日質問中因計劃未得完美實現而焦慮、自責。
終于有一日,問自己,你確定短期內這些都能得到手嗎?你確定可以一直這樣多個目標持續進行中途不放棄?答案是否。一輩子很長,沒有必要將那些欲望擠壓在一起實現,時間有很短,在短期內設定簡單兩三個目標后就要提高使用效率。
身邊有朋友在這方面做得很好,抓大放小,30歲前做鞏固根基又對長遠有益的事情,俗稱重要不緊急的事情,如鍛煉、踏實工作、閱讀財經歷史哲學類書籍等。有個同事27歲,年薪一直是正常的15W左右,手頭卻有大約70W放在股市,三年前初入股市的時候是20W,每日看財經報道、行業政策、市場變動,覺得某個行業或公司有機會就進行個股研究,拿出來企業財報鉆研,覺得估值低了就買入,一只蘇泊爾拿了兩年,平日沒有多余愛好,就是喜歡研究股票,結果平日的研究看得見。不覺得此人用力過猛或者臥薪嘗膽,一切卻水到渠成。
年輕時精力有限,把精力放在從長遠角度來說更加踏實有重要意義的事情上而言,投入產出比更高。想起來當年大三時候,給自己定的都是極其務實的目標,拿一個國家級別的廣告獎項、DIY英國留學、找到月薪6K+的工作,三件事實際到不行,目標清晰到不行。
和美術學院及經管學院的同學成立小組參加全國大學生廣告大賽,每天中午在食堂討論、定期找老師修改、一輪輪晉級,最終拿了全國三等獎;大三上學期每天一早起床,洗漱完就跑自習室備考雅思,每周六去咖啡館找老外練口語,三個月無報名培訓班雅思最終6.5;大三下學期開始留學申請,不想把兩萬元扔給留學機構,決定自己DIY。把太傻所有精華帖download下來分文件夾整理,然后一個個讀,在本子上記錄重點事項,梳理DIY出國的步驟,篩選學校、看錄取要求、寫文書、聯系國外同學找教授修改、學院開具證明材料,10月份大部分學校開通申請渠道時都投遞出去,最終申請10所8所錄取;留學申請材料遞出后,各大企業也開始了年前的第一輪校招,開始做簡歷、投遞,正好當時國獎也拿到手了,簡歷分量十足,雖然專業是廣告,卻不愿意進廣告公司,房地產那時還很熱,房產營銷無論是從前景還是薪資方面都吸引力很大,但自己又很想嘗試500強,于是鎖定500強的管培生+房地產公司營銷部門,一般企業在一個城市校招,都會去一兩所學校,一所學校在上午宣講,一所在下午,發現大多數大學生都喜歡下午場的,因為可以睡懶覺,上午場的人雖然多,但多數是遲到的。于是早起趕企業上午場的宣講,一般自己都是前幾個到場的,和企業工作人員閑聊,最后面試機會都拿到。這個訣竅好到自己直接拿了1家500強+3家地產公司offer,感謝一直難以早起的自己那時候還挺勤奮。
現在想來,當時的目標簡單直接到發指,但是每個目標具體拆解下來又有許多環節,竟然都在大三這一年實現了,效果還出奇的好,也直接決定了畢業后職場起步的不同。大三其實是大學四年課業最忙的一年,專業課每天排滿,卻也做完了許多事,原因很簡單,目標簡單具體,步驟分解合理可執行。當時沒有給自己同步定什么要有腹肌、要會攝影、要讀多少書、要去哪里玩,就是簡單三個目標,其它的都不過腦子。每天充實而快樂著。
現在,目標定的太多,反而成就感下降許多,也沒有享受中途快樂,目標不清晰,沒有短期反饋標準,真正重要的沒幾個,多數是跟風定的。
恩,得改改啊~簡單專注是種力量,可以水滴石穿,可以一招致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