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編輯:縷縷芳香
推薦理由:本文條理清晰,主要講了《素書》的重要意義,它有利于人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作者介紹了一本好書,值得推薦!
《素書》,相傳為秦末黃石公作,民間視為奇書、天書。在中國古代謀略書排行榜中,《素書》排名第五,可見地位不一般。不過所有的排行榜,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所以也不必太在意。
《素書》僅有六章、一百三十二句、一千三百六十字。可就是這么短短的一篇文章,卻在中國謀略史上占據重要地位,可見內容不一般。
相傳黃石公三試張良,而后把此書授予張良。張良憑借此書,助劉邦定江山。在2012年記者會上,溫家寶總理引用書中名句“守職而不廢,處義而不回”,以守信約。可見《素書》的影響力不一般。
《素書》語言高度精煉,字字珠璣,句句義理。讀時不禁讓人心生感慨,古人何以能概括出如此言簡意賅文句。然而掩卷后又會發現實無所得,腦殼空空,蓋信息量太大造成大腦一時空白所引起。
道理知道本不容易,只是應用得心應手更難,難在首先需要識人,然而知人知面不知心,世間最難是識人。既然如此,那么當代人讀《素書》有何用?
可能,知世間常理,悟修身之本,識人生禁忌,解微妙人心,是我們讀《素書》可以尋到的一點意義。
一、知世間常理
《素書》中提到的世間常理有哪些?其實第一章《原始章》講的基本都是世間常理的內容。
夫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也。 道者:人之所蹈,使萬物不知其所由。 德者:人之所得,使萬物各德其所欲。仁者:人之所親,有慈慧惻隱之心,以遂其生成。 義者:人之所宜,賞善罰惡,以立功立事。禮者:人之所履,夙興夜寐,以成人倫之序。 夫欲為人之本,不可無一焉。
道、德、仁、義、禮,是《素書》提出的對于成大事者修身必須注意的五大方面。道統攬全局,然而不可言說,只能意會。道是什么?筆者理解,就是萬事萬物運行的必然規律。掌握了這個規律,順勢而行,就是合于道。
而徳與仁、義、禮,其實都可以用條條款款一條條界定,因此相對來說好理解的多。《素書》中三、四、五、六章,講的都是徳、仁、義、禮方面的內容,而且非常具體,幾乎可以照本推行,所以不再贅述。
二、悟修身之本
為什么說讀《素書》可以悟修身之本?因為《素書》第三、四章節講的都是修身的方方面面。
君子應如何修身呢?《素書》是這么告訴我們的:
絕嗜禁欲,抑非損惡,貶酒闕色,避嫌遠疑,博學切問,高行微言,恭儉謙約,深計遠慮,親仁友直,近恕篤行,任材使能,殫惡斥讒,推古驗今,先揆后度,設變致權,括囊順會,橛橛梗梗,孜孜淑淑。這是第三章告訴我們的內容。作者用18個四字詞匯,把日常行為中應該怎么做進行了大概括。
長莫長于博謀,安莫安于忍辱,先莫先于修德,樂莫樂于好善,神莫神于至誠,明莫明于體物,吉莫吉于知足,苦莫苦于多愿,悲莫悲于精散,病莫病于無常,短莫短于茍得,幽莫幽于貪鄙,孤莫孤于自恃,危莫危于任疑,敗莫敗于多私。這是第四章節的內容。
第四章節作者又用七句六字正面短句、八句六字反面短句,論述了修身致成敗的十五個方面。
這兩部分內容對我們修身修心有作用嗎?我認為是有大作用的,因為里邊每一句都是經典,只看你是不是認同。
例如:“樂莫樂于好善,苦莫苦于多愿,病莫病于無常”,哪一句不是真理?人生的苦惱,就在于欲望太多;人生得病,最怕的就是病因不明,捉摸不定。所以《素書》幾千年能夠得以傳下來,和言簡意賅、通俗易懂必有大關系。
三、識人生禁忌
《素書》第五章節和第六章節,講的都是行為方面的禁忌以及行為不當可能導致的后果。第五章節作者用了46個長短句,對欲成大事者的行為進行規范:
以明示下者暗,有過不知者蔽,迷而不返者惑,以言取怨者禍……好眾辱人者殃,戮辱所任者危,慢其所敬者兇,貌合心離者孤,親讒遠忠者亡,近色遠賢者昏……小功不賞,則大功不立;小怨不赦,則大怨必生……聽讒而美,聞諫而仇者亡。能有其有者安,貪人之有者殘。這是第五章部分內容。
第六章內容,主要是對從政者在從政過程中的行為予以提醒規范:
怨在不舍小過,患在不預定謀。福在積善,禍在積惡……安在得人,危在失士。富在迎來,貧在棄時……枉士無正友,曲上無直下。危國無賢人,亂政無善人……山將崩者下先隳,國將衰者人先弊。根枯枝朽,人困國殘。與覆車同軌者傾,與亡國同事者滅。這是第六章部分內容。總體來講,第五章和第六章內容講的都是人生行為禁忌。
其中“以言取怨者禍”、“好眾辱人者殃”、“慢其所敬者兄”、“福在積善、禍在積惡”……哪一句不是經典之語?所以在工作中、生活中,我們只要能正確理解《素書》所言,行為中注意不要犯類似錯誤,我們的工作與生活必然是另一番場景。
四、解微妙人心
《素書》整本書,解讀的都是微妙的人心。只不過在第六章結尾處,更突出地予以了強調。
同志相得,同仁相憂,同惡相黨,同愛相求,同美相妒,同智相謀,同貴相害,同利相忌,同聲相應,同氣相感,同類相依,同義相親,同難相濟,同道相成,同藝相規,同巧相勝,此乃數之所得,不可與理違。
尤其是本段的最后一句,“此乃數之所得,不可與理違。”上升到道的高度,指出上述種種現象皆是人正常的心理反應,而不能刻意扭曲,更不能逆此而行。人性就是人性,這也是天道的一部分,非要逆人性而為,又怎么能有和諧的人際關系?
五、修身的目標
我們常說君子要修身,那么要修到什么程度呢?這是《素書》第二章解答的問題。
德足以懷遠,信足以一異,義足以得眾,才足以鑒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行足以為儀表,智足以決嫌疑,信可以使守約,廉可以使分財,此人之豪也;守職而不廢,處義而不回,見嫌而不茍免,見利而不茍得,此人之杰也。
成為“人之俊”、“人之豪”、“人之杰”,這是《素書》給出的答案。那么讀者能達到這個程度嗎?我想也是有難度的,不過這并不影響我們研讀《素書》獲取營養為我所用。
六、讀《素書》以明智
讀《素書》能明智嗎?我想這肯定是因人而異的。但是只要肯下點功夫用心去讀,收獲肯定是會有的。
可能你達不到“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敗之數,審乎治亂之勢,達乎去就之理”的程度,但是只要你能遵照《素書》三、四、五、六章所說的去做,起碼可以贏得許多人對你的好感,少去很多仇敵。
“釋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順。逆者難從,順者易行,難從則亂,易行則理。”
這是《素書》告訴我們的道理。所以只要嚴格要求自己,并融會貫通運用《素書》中的知識,又何愁《素書》對現實生活出不了大力?
所以一部《素書》,其實是一部個人修身養性、知人知己、為人處事、治國平天下的人生指導要義,讀懂了推行了人生中可能順山順水,讀不懂或者不去讀不過是一堆蠅頭小字。是金玉?是糟粕?不在書本身,而在讀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