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可悲的教育莫過于,父母一輩子無私奉獻,為孩子做出諸多犧牲,最后卻將孩子培養(yǎng)成了“白眼狼”……
1
認識一位長輩朋友,每次有關(guān)于他們家的消息傳來,總是和她兒子有關(guān),而且,還十有八九是壞消息。最近的一次,是聽說她的兒子吸毒被抓,朋友傷心欲絕,真的是想死的心都有了。
朋友雖然是工薪階層,但為了不虧待兒子,一直是竭盡所能用富養(yǎng)的方式在培養(yǎng)他,一家人的收入幾乎全部花在了兒子身上,從小把他當做家中小少爺,好吃好喝伺候,一身名牌傍身,他因為逃課打游戲?qū)W習成績不好, 朋友還花高價請家教上門輔導。
但她兒子高考時只勉強考上了一個專科,功課沒學好,還結(jié)交了一幫游手好閑的朋友。畢業(yè)后她四處求人拖關(guān)系為兒子找到了一份工作,誰知他上了幾個月的班,就嫌累辭職不干了。
這幾年,他一直在家啃老,和一群酒肉朋友瞎混,臉皮也越來越厚,不僅毫無羞愧地讓父母供養(yǎng)著,還責怪他們沒錢沒能力,不能讓自己過上富二代的富足生活。
朋友和丈夫的收入并不高,為了維持兒子的高消費,夫妻倆省吃儉用,節(jié)衣縮食,一年到頭連件新衣服都舍不得給自己添置。
“我沒幾年就要退休了,沒想到辛辛苦苦養(yǎng)大的兒子,好吃懶做,一點責任心都沒有,真不知道以后該怎么過活!”朋友現(xiàn)在追悔莫及。
在當今中國,有多少家長傾盡所有,傾其一生,卻培養(yǎng)出寄生蟲一樣的子女。
這背后的一切,是因為父母不夠“自私”,毫無節(jié)制的無私奉獻,卻適得其反,養(yǎng)出了不懂感恩、只會索取的孩子。
最可怕的是,你竭盡全力想把“最好的東西”往孩子手里塞,但當有一天你給不起他要的“最好”的時候,孩子還會嫌棄你,覺得你無能。
2
這讓我想起了前幾年的留學生機場刺母案。
2011年,24歲的留日學生汪佳晶,在日本留學五年,學費和生活費都靠母親每月7000元人民幣的收入來交付。他母親四處舉債,后來實在拿不出錢來了,他無法接受,惱羞成怒,竟然在浦東機場掏出刀子,直接捅了前來接機的母親9刀。
在日期間,汪佳晶花錢一向大手大腳,每年的學費和日常開銷需要三四十萬,經(jīng)常呼朋喚友去高消費,還曾幾次與人沖突打架,被關(guān)進日本的拘留所。
在本該自食其力的年齡,他不但心安理得享受著母親無私奉獻提供的物質(zhì)生活,當母親拿不出錢,竟然用刀子發(fā)泄不滿。
記者后來去采訪他,問他動機所在,他淡淡地說,“我就是覺得母親是在騙我,不是沒有錢。我很氣憤,就一下子爆發(fā)出來了......”
很多家長一直奉行對孩子要無私的付出,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需求,去無條件支持孩子的成長,但是這種超量的喂養(yǎng),卻很容易將孩子養(yǎng)成了成人世界里的巨嬰。
我們要給孩子足夠的愛,但卻不能溺愛。我們要去支持孩子的夢想,但我們更要培養(yǎng)他們成為一個有獨立人格,有擔當、負責任的成年人。
知名人生導師劉墉的一雙兒女劉軒和劉倚帆,現(xiàn)在都是功成名就的人生贏家,在培養(yǎng)方式上,劉墉承認,最初他也曾經(jīng)走過彎路。
他說:“以前我也對兒子的事,安排得面面俱到,但后來我發(fā)現(xiàn)這其實培養(yǎng)了他做事不負責任的習慣。而且父母的過度包辦,也讓孩子變得沒有禮貌、不懂得珍惜。”
美國心理學教授大衛(wèi)·希伯里提出過“高尚的自私”的概念,提倡人們在處理與家人的關(guān)系時,要更強調(diào)自我存在的價值,回歸到關(guān)注自我、納悅自己的狀態(tài)中,這樣才能建立一種平等穩(wěn)定的成熟關(guān)系。
3
燕姐是我認識的長輩中育兒有方的典范。她的90后兒子,畢業(yè)于美國名校,在硅谷工作了數(shù)年,最近攜妻帶女回到了北京總部工作。
我問她:是不是覺得你和老伴兒都退休了,想要兒子多點時間陪在你們身邊?
燕姐笑著搖搖頭,回答道:才不是呢,兒子回來是因為自己的事業(yè)發(fā)展需要,我們可不會要求他放棄自己的事情回國陪我們,再說,我和我老伴兒現(xiàn)在的生活狀態(tài),哪里需要他陪呀。
的確,現(xiàn)在燕姐過著很多人理想中的退休生活狀態(tài):孩子已經(jīng)長大成人,獨立又能干;自己衣食無憂,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和朋友圈子;養(yǎng)老積蓄綽綽有余,每年都能出國旅游兩三次。
“我兒子從小就很獨立,現(xiàn)在他的小家庭也有他們自己的生活方式,我不會插手,也不需要我操心。”
燕姐一直做自己生活中的主角。以前孩子小的時候,她也從來都不是一個無私奉獻到完全失去自我的媽媽。
燕姐常說的一句話是:做父母的,不要太無私,有時候自私一點,他們能成長得更好。
他們?nèi)胰酥匾暫⒆拥慕逃c成長,卻永遠不會將孩子當成唯一的生活重心。她兒子從小就有獨立做事情的習慣,比如,幫忙做家務,自己完成家庭作業(yè),重要的事情愿意跟家人商量,但又有能力自己做抉擇。
燕姐說,很多人都會覺得孩子這么小,好好學習就行了,其它都不用操心,她卻認為疼孩子也要講究科學的方式方法,一味的溺愛,看似是父母無私,其實是剝奪孩子的選擇權(quán)和獨立自主能力。
李開復說自己教養(yǎng)兩個女兒的經(jīng)驗,就是要讓她們學會自主選擇,“孩子在家里,你可以幫他做決定,但當他進入了社會后,孩子每一天面臨的都是選擇。他需要獨立性、責任性、判斷力。一個孩子如果長大了還是只會背誦知識,聽話被動,等著別人幫他作決定或做事情,那他進入社會就算不被欺負,也不會被重視。”
很多父母,自從孩子出生后,就開始以孩奴的形象陪伴在孩子左右,一切的生活重心都轉(zhuǎn)移到了孩子的身上,恨不得幫孩子代辦一切事情,以致忽略或無視自己的個人成長,精神世界一片空白。
等到孩子成人,有了自己的家庭,他們又扮演起隔代養(yǎng)育的角色,再次鞠躬盡瘁,付出最后的人生歲月。這樣的父母,終其一生,所有的成就感都建立在子女身上,兒女稍有風吹草動,父母的整個世界也會隨之瓦解。
4
還記得前一段時間,一位家長陪孩子寫作業(yè)寫出心梗的新聞,引起了很多父母的集體吐槽。但吐槽完了,更應該思考的是,作為家長,我們要不要反思一下自己為了孩子事無巨細包辦到底的教育方式?
我們都很愛孩子,中國家長也一直以“特別能為孩子忍辱負重”而著稱,但過度“無私”,有時候卻會毀了孩子。
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們應該“自私”一點,多關(guān)注一下自我需求與成長,當我們變成最美的樣子,也就是孩子最好的榜樣,這才是“愛”的最好表達方式。
1、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教孩子“自己想辦法”。
從小就應該讓孩子學會對自己負責,養(yǎng)成“自己想辦法”的習慣。從獨立吃飯、自己穿衣服,收拾自己的書包開始,慢慢讓孩子幫助家里分擔家務,家長應該以鼓勵和指導的態(tài)度支持他,而不是代辦,甚至大包大攬。
什么事都不讓孩子干,可能就是一個白眼狼養(yǎng)成模式的開端。孩子只有自己去體驗、摸索,經(jīng)歷失敗與挫折后,才能對別人的付出有感恩之心。
2、正確理解“富養(yǎng)”含義,提供與家庭收入匹配的生活條件
孩子要富養(yǎng),現(xiàn)在幾乎成了一句教育真經(jīng),但富養(yǎng)不是父母吃糠咽菜,也要給孩子買名牌買學區(qū)房。盲目富養(yǎng)的直接后果是孩子會形成“受之無愧”的心態(tài),什么好東西都應該他享受,父母就應該是吃苦的。不懂得體諒父母的孩子,等到步入社會,也很難以平常心對待生活。
真正的富養(yǎng),是精神上的滋養(yǎng)與支持。買不起學區(qū)房,就給他一個書房,沒有書房,也可以布置出一個書架或一面書墻。
3、高情商養(yǎng)成,只有父母可以做到
對孩子最無私的愛,應該是慷慨地把你的時間分享給他,一心一意陪伴他。不壓抑他的情緒,每天都要告訴他,你有多么愛他。那些在愛中長大的孩子,內(nèi)心是放松且充滿善意的,為人處世、待人接物就不會存在原則問題,性格也會更溫和。
高情商就是一個人與周圍世界相處的能力。
他只有被愛過,才知道怎么愛別人。家人對他的態(tài)度,就是他日后對社會的態(tài)度,也是他回報家人的態(tài)度。
4、獎罰有度,讓他從小懂得責任、感恩與合作
很多人常常感嘆中國教育的悲哀現(xiàn)狀:父母不舍得管,老師不敢管。孩子犯錯了不能說,孩子稍有一些小成就,就大肆獎勵。真正的做法,應該是賞罰有度,讓他從小就要懂得犯錯是需要承擔責任的,學會面對挫折,也學會必要的妥協(xié)與合作。
教育,應該是緩慢而優(yōu)雅的過程,對于父母而言,想避免養(yǎng)出“白眼狼”,一定要在從心態(tài)與教養(yǎng)方式上找到根源所在。
若方法不對,父母再多的忍辱負重,也換不來孩子的海闊天空。
歡迎訂閱Angela文集:
如何按自己的意愿過一生(長篇連載)
Angela往期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