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當你在后悔某事或者抱怨某事的時候,忽然有人問你“你真的沒有機會嗎”,你會怎么回答?
也許,有人會說命運就如此,老天不公;也許,有人會下意識的快速回答“不是”,但卻無法回答接下來的“那你為什么沒有看到機會”或者“為什么你沒有及時抓住機會”。
關于機會,其實大多數人并沒有認真的思考過“什么是機會”,從來沒有人告訴過我們它的概念,我們只不過知道了這個詞怎么念而已,不是嗎?
過去,也許我們曾經錯過了很多次機會,或者有的人總是喜歡在風口過去之后說“唉~要早知道,當初我就怎么怎么的了”。但是!我們應該認識到,這不是終點,哪怕你已經三十歲、五十歲、六十七十歲,與其后悔當初沒能抓住機會,不如現在讓未來的自己不后悔。
那我們要怎么做才能看到機會呢?首先,可以從訂閱李笑來的得到專欄開始,學習并打磨自己的認知系統,開啟并提升自己的元認知能力,不要做睜眼瞎;其次,就像羅胖說的“每年都有黑天鵝起飛”,機會多的是,但看見只是看見了,把握機會又是另一回事了,“不管黑天鵝白天鵝,吃到肚子才是硬道理”,關鍵在你怎么吃。
從小,就有長輩告訴我們“機會只給有準備的人”,卻沒有告訴我們要準備什么,以及怎么準備。
在我看來,我覺得應該先問自己“我要什么”。別看這四個字這么簡單,其實很多人都說不清楚自己到底要的是什么?如果你也是如此,那不妨先來整理一下思路,問自己“我不要什么”,如果你都能列舉出來,那么剩下的自然就是你要的了。就如同李笑來老師的《把時間當作朋友》一書中的開篇定位那樣:這不是一本什么樣的書?先仔細說清楚這本書不是什么,之后對‘它究竟是什么’這個問題,可能就不言自明了。
知道了“我要什么”之后,我們才會去考慮下一步的“那我要怎么準備、怎么做才能得到我要的這個結果”,再接下來就是落實行動了。
不管做什么,肯定沒有一切順利的,過程中一定會有不少的磕磕碰碰,遇到不少的問題。這是好事,因為有問題了我們就必須想辦法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成長,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漸鍛煉我們的分析能力以及判斷力。
借用文中一段話:一個人的分析能力,最終決定了會他能擁有多少財富。尤其在這種信息碎片化的時代,能否抓住主要信息,看清事件背后的真正邏輯,是一個人能否抓住真正機會的重要標準之一。